• 29阅读
  • 0回复

是教育场所 也是劳动园地——访郑州第七中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2
第7版()
专栏:

  是教育场所 也是劳动园地
  ——访郑州第七中学
  本报记者 崔筱桐
当我初到郑州第七中学同教导主任毛明章同志谈话的时候,他以很遗憾的口吻说:“你要是春天或夏天来就好了!”开始,我不大理解这话的意思,经过同教师们广泛的交谈、看了这所学校周围的环境,我才知道了这话的含意。原来是这所学校刚建立的时候,校内场地高凹不平,在方圆六十亩的面积内,除了一排排的灰色建筑物外,只有一棵榆树。从学校建立时起,学校就发动师生投入美化学校、勤俭办学的劳动浪潮里,全体师生以自己劳动的双手填平了场内的凹地,以学生捐献的树木花草绿化了学校环境,在校内外植了五千多株树,栽培了七十多个花坛,开辟和修建了植物园、小型动物园,里面种植多种的农作物、蔬菜、苗圃,以及饲养家禽、家畜等。有一位教师说“春夏天七中像个花海。”大概就是因为在冬季我看不到这幅美丽的景色,毛明章同志有些遗憾吧!?
第七中学在郑州市南郊,是1954年在第六中学分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有十四个班,七百七十四名学生。这所学校从成立的时候起,领导就很重视劳动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农业体力劳动,同时,还采取了一些具体办法组织学生边工边读,勤工俭学,成绩很大。
劳动助学
第七中学有领导的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是从1956年春开始的。不过,那时他们不叫勤工俭学,而是叫劳动助学。劳动助学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课余回家参加农业劳动,另一种是在假期里鼓励学生回乡从事农副业生产。前一种大都是离学校五里、十里以内的学生。从1956年春季开始,学校专门建立了走读班(单独编班)。走读的学生根据离校的远近,有全走读的,有隔日或三日、一周走读的。现在全校有全走读、半走读各三个班,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走读学生每天下午下课完成作业,就可以回家劳动。夏季,有些学生早晨上学时带着镰刀、篮子,放学回家时沿途割草;冬季,有的学生上学时背着粪筐,往返路上拾粪。
为了便于走读生参加劳动生产,学校明文规定走读生可以不参加课外活动,完成作业后自动回家,同时,为了使这些学生回家后有活干,教师们还同农业合作社联系,请社里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农活,这样学生回家后就可以劳动,避免乱找活或没活干的现象。在学校附近的农业社,差不多都有有组织的学生生产队,他们自己有队长,他们单独在一块干活。离校较远的住宿生,除了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外,主要是在假期里从事农副业生产。学校为了了解这些学生在假期的劳动情况,更好的教育和督促学生好好生产,1957年春假以前,学校建立了学生假期生产汇报制度,放假时每个学生都带一张“学生假期生产情况登记表”,他们在假期的劳动表现、生产成绩等,由农业社(或生产队)填写,开学时学生就把这张表带回交给班主任。这种做法,事实上等于合作社对每个学生假期劳动作个鉴定。学校根据社的意见,由教导处表扬好的,差的由班主任和教导处耐心进行个别教育。通过这些工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据1956、1957两年统计,全校学生在课余和假期参加劳动所得的工分就有六十万零五千多个,1957年学生打草七十六万四千六百多斤,其中一百八十七名学生除参加农业劳动以外,从事副业生产所得收入达二千一百一十多元。郑州市郊近两年都有灾情,但实行劳动助学的结果,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休学退学的人数大大减少,1956年春季全校因上述原因休、退学的有五十一人,到1957年全年降至三人;现在全校七百七十四名学生中,假定按走读生每年所需学杂费、书籍费十六元,伙食费按五十四元计(实际上走读生在家吃饭用不了这些钱),学生从事农副业生产的收入超过这个数字的有八十五人,达到这个数字的有一百八十一人,能够大部分解决了学杂费及伙食费问题的有三百零八人,解决小部分的有一百五十六人,其余四十四人非农民子弟,主要从事公益劳动,没有收益。三年级二班萧增顺全年参加农业劳动挣九百三十个工分,副业生产挣二十元,共约一百多元,足够他全年学习和伙食费用。二年级五班女生贾秀兰去年一年挣了八百多个工分,除了全部解决她的学杂费、书籍费外,还解决了她母女俩个全年的食粮。此外,学校发出的人民助学金额逐年有所下降,这在走读生中最为明显。三年级四班(走读班)和三年级二班(住宿班)相比,1957年走读生班比住宿生多挣得一万四千多工分,去年走读班只领了一百零二元助学金,住宿生班则领了八百七十四元。
学生走读,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最初有的教师怕影响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思想上是不通的。像有的教师见到学生回家生产即责问学生:“你是学习为主还是生产为主,要生产就别学习了。”但事实否定了这个看法。七中走读生与住宿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走读生并不怎样差,如三年级四班、二年级三班,1956学年度下学期住宿学生二十九人各门功课四分、五分的二十五人,占86%,走读生七十九人各门功课四分、五分的六十七人,占84.8%。又如今年一年级四个班举行的数学竞赛,从预赛到决赛走读生参加的人数最多,最后取得优胜的三人当中,走读生就占了二人。至于学生的健康情况,由于他们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身体都很健康。由此可见,不论从经济意义上,或从劳动锻炼、学习成绩看,走读是勤工俭学的好办法。
丰富多彩的园地
七中的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最近新建成的温室,是学生从事农业、蔬菜、饲养的经常劳动的场所,也是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实验园地。动、植物园的内容十分丰富,仅以农作物和蔬菜类来说就有一百多种品种。
七中的植物园、动物园是师生们自己开垦、建造起来的。植物园是利用校院里的空地,1955年开垦了约七八亩,后来因为学校建筑新房占去了一些地基,现在只有三亩多。动物园的投资是植物园1956、1957两年种植农作物、蔬菜所得的收入,鸡舍、兔舍、蜂箱以及园墙等都是师生自己修建的。只有最近新建的温室是国家拨给的经费。
植物、动物园是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管理的。植物园的蔬菜区分作若干小片,每班各管一片,保种保收;作物、苗圃等耕作管理由每班轮流值日;动物园和温室由米丘林小组的农业技术和动物组的四十名学生管理。这种划分,一方面学生经常劳动有了固定的地点,另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在课余时,许多学生到自己的园地里浇水、施肥、拔草、捉虫,或者是饲养猪、羊、鸡、鸭、鹅、兔、打扫园地。在园地里的劳作都是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植物园的收入80%归公,20%作为班级福利用。
七中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都贯串劳动教育,尤其是农业技术课更结合了当地生产实际和当前生产的需要,而园地便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地。例如本学期快要播种小麦的时候,农业技术课程却排的是讲气候和收成。为了不失时令,使学生实际掌握播种小麦的技术,生物教师李成龙提出并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在播种小麦的一周,讲了栽培作物——小麦。讲完课不几天,李成龙教师指导学生在园地里做播种小麦的各种试验,如灌溉、播种的深浅、稀密、撒播、穴播、条播、施肥、选种、浸种等,仅浸种一项就作了小苏打浸种、温汤、冷水浸种、药物拌种等五六种之多。通过园地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生产技能,丰富和巩固了课堂知识。现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掌握了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玉米、红薯的耕作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犁、耙、锄、播种等农业技术,许多学生还学会了十多种植物的嫁接、使用化肥、变温浸种、人工授粉、识别病虫害、防疫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动物方面,一般都学会了鸡、鸭、猪、羊、饲养管理的科学知识,有些学生学会了养蜂、养蓖麻蚕和十多种动物的有性、无性杂交等本领。
  教育的果实
七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体力劳动,几年来是贯彻始终的。除了上述劳动以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帮助农业合作社打井、收麦、积肥、修路、参加学校教室、礼堂的修建工作,等等。在长期的教育和在这种劳动的环境中,已收到良好的结果,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尊师、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已成风气。过去,有些学生在家做活遇到熟人不好意思的心情,遇到挑大粪的掩鼻而过的事情已经没有了。起而代之的是学生弄屎、弄尿、施肥,拾粪,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参加农业、副业生产。据七中教师访问了解去年暑期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学生的情况,农业社和家长反映都很好,柴郭社毕业生何国礼回乡后,群众说他劳动观念特别强,出大粪、下砖窑、不怕脏、不嫌累,人家不愿干的活他干。佛岗社第二生产队队长李书田说:“俺社七中毕业的八个学生,上了学,没忘本,下学校一点不放松,叫干啥干啥!”柴郭社的张来贵回社劳动仅仅三个月,就被选为队里的劳动模范。
七中的勤工俭学、劳动教育所以搞的这样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领导上过去首先组织教师反复学习,从理论上、方针政策上武装了教师,端正和统一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明确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新的劳动者是教师的光荣任务,同时,学校还发动教师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使他们养成劳动习惯、改变劳动感情。几年来,教师同学生经常在一起参加公益劳动,现在七中从校长起到每位教师都自备一把劳动用的铁锹。这对于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劳动教育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给学生很好的影响。除此而外,学校经常及时公布、表扬学生在校内外的劳动成绩、模范事例,借以教育学生。这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了劳动先进班,和师生中的劳动积极分子,并加以奖励。这都激发了学生勤工俭学、参加体力劳动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七中的劳动教育已经开花结果,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愿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