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澄海凤窖农业社怎样把复种指数提高到289%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3
第2版()
专栏:

  “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
  ——澄海凤窖农业社怎样把复种指数提高到289%
  黄向青 陈章淮
不久以前,我们在澄海县凤窖农业社的田园间参观,看见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庄稼,像走进了一个试验农场一样。走着走着,连眼前是什么季节也有点儿迷惑起来了!就是在冬天,人们也不让土地闲着。晚稻收完,第三造作物——冬耕小麦和番茨,又种上了。我们看到番茨的一撮撮嫩绿的藤叶已在金黄的稻丛里蔓延开来。我们走到田野的另一边,那儿正是一派青绿,虽然这是冬季了,地上还有七八种庄稼正在萌芽或者蓬勃地成长着。在一些晚造番茨的垅沟之间,一条条荷兰豆的绿苗却刚刚绽出土面来。也有许多番茨田的垅沟间,整齐地生长着一排排玉米。有些较早收刈了的稻田,已培起了一垅垅新土,经人们指点,我们发现了上面有两行嫩绿的星星,一行是荷兰豆,一行是萝卜,是播种不久,才发芽的……。
这样美丽的田园景象,真叫人羡慕。怪不得有些社员跟我们谈起间种轮作的问题时,说这真有点像耍法术。有一个老人说:“我耕田几十年了,可总是记得一地无两宝的老话,却不知道我们这地竟有偌大的气力,能一年不断地长出那么多样的庄稼来呢!”
凤窖乡的党委书记黄继藩一边领着我们参观各种作物,一边介绍凤窖社怎样在这两年来发挥土地潜力,全面推行了间种和轮作制度,使全社土地的复种指数,从1955年的200%迅速提高到289%,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十年后达到的复种指数的指标——230%,并且因而使社员的生活赶上了富裕中农的水平。
原来这个地处潮汕平原的农业社,人多地少,土质不良。所以解放前,全乡就有80%的农民出外做小贩。现在全社二千多人,平均每人所有耕地还不够一亩。过去水田每年只种两季稻谷,旱园种甘蔗、番茨、花生等,种类不多。因为饲料缺乏,饲养业也没发展起来。从1952年建立初级社到1955年,社员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只从七十七点二元增加到八十八点九元。而另方面,全社却又有30%的剩余劳动力无法施展。这个问题,一直使干部们苦恼。自从1956年全面推广了间种轮作制后,才找到了一条出路。
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这个社里的每一块土地,大都同时生长着两种以上的庄稼。据八百亩沙洲园地的统计,一年里种五次收五次的约占50%,四次的占37.5%,三次的占12.5%。如有一部分旱地,早造主种大豆,间种玉米;晚造主种番茨,继续间种玉米;番茨收成后又种上荷兰豆和萝卜,一年共收六次。而且间种以后,主种作物的株数并没有减少。由于肥料需要的先后和种类不同,两种作物都不发生争肥的现象。水田一般是两造水稻,加上一造冬季番茨并间种小麦。据他们统计,每间种一亩土地,就等于一亩三分地的收获,去年在六百亩旱地上间种了玉米,就增加了七千多元的收益。
在间种的同时,还配合实行轮作制度。这个社根据土质、水利等条件,把全社土地划为几个轮作区。这里的水田都是黏质土,年年种水稻的结果,泥土结成一大块一大块,农民形容说:“日出如火石,落雨如膏药。”这些水田轮种了番茨以后,因为要大量掺沙,以适应番茨生长,再加番茨又留下了许多根,就使土壤渐渐松软,增加了有机质。所以,经过轮作后,各种作物的产量都提高了。
在同样的土地上,像农民说的“耍了一下法术”以后,就会得出大不相同的结果:有一百六十二亩原来种水稻的田,去年晚造轮种番茨后,每亩收番茨五千五百斤,比原作晚稻(每亩只收六百五十斤谷)的纯收入增加五十六元六角五分。有二百零九亩旱园,从前晚造种番茨,次年春种甘蔗和间种黄豆一亩,除甘蔗收入不算外,每亩田有番茨三千五百斤还有少量黄豆,每亩纯收入是六十二元五角;现在,修了水利,晚造实行轮种水稻,刈稻前种稻底番茨,刈稻后又在番茨中间间种小麦,次年春天刈了小麦才种甘蔗。这样,除甘蔗外,每亩收入稻谷五百二十斤,甘茨四千五百斤,小麦二百四十斤,每亩纯收入达到一百一十四元,比改变耕作制度前每亩增加了五十一元五角。这些,是多么令人信服的几笔账!
我们在参观时,看到那么多种多样的作物和轮作间种的形式,后来又了解到种植各种作物所得的经济价值有高有低,那么,怎样避免发生盲目性,怎样确定该种什么和该种多少呢?黄继藩答复说:“首先是掌握既保证增加社员收入又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原则,其次要考虑主种与间种作物之间必须互不影响,互不争肥争地,还要考虑到劳动力的合理使用,避免产生忙闲不均现象。”他还说明这是比较普通的问题,动动脑筋,把土地排排队就行了。他说,在推广间种轮作中,花了更大气力的是打破社员“一地无两宝”的保守思想。办法一是说服教育,二是干部作试验。该社干部在1954年就先试验了几十亩,1955年又增加到一百多亩,虽然这两年试验都成功了,但在1956年全面推广以前,还得进行了一次争辩,终于用算账的办法解决了思想问题。其次,他们花了很大气力的工作是,在旱园兴修灌溉水利以及把高低不同的土地平整,这样,才能跟水田轮种水稻。还有一个困难是肥料的需要大大增加了。黄继藩说:“这个困难因间种产生,又因间种解决了。”他们这里过去因饲料缺乏不能发展的饲养业,现在间种轮作后,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一万担番茨、五百多担玉米和大批番茨藤叶、玉米秆等精的、粗的饲料,所以一年间全社养猪量就增加五百头(今年又增加了三百头),鸡鸭鹅的数目也增加了一万只,增加的粪肥达到三万多担,加上发动社员增积土杂肥,去年全年每亩平均就施下肥料三百二十担,这也是促使各种作物增产的原因之一。所以,该社两年来的情况说明了:“间种轮作、改良土壤以及发展饲养业,三者是有着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关系的。
由于农业和副业(饲养)的普遍发展和收入增加,建社后几年来收入的增加仍然缓慢和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就改变了!从1952年到1955年的四年间,每人平均收入才增加了十一元七角,全面实行了间种轮作的1956年,每人平均收入就达到一百零五元,比1955年增加了十六元一角,比过去四年里增加的还多;平均每户收入四百九十一元,增加了18.9%。1957年,因为进一步挖潜力,土地变种指数又从1956年的267%提高到289%,除了全社增加了公共积累四千多元外,每人平均收入又增加到一百零八元三角,每户收入增加到五百零七元六角。1956年就有9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过去,这里的不少农民受过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单靠两块烂田破地,不多想办法(指做投机商业),老老实实,只落得一世受穷!现在呢,人们说:“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不久以前,这个社进行了1958年的生产计划,准备继续发挖土地潜力,首先是扩大冬种,使几百亩尚未达到一年三熟的田地达到这个标准。在制订计划的时候,社员们就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一边刈稻,一边翻地种地,一边挑沙改良土壤。经过最近一次农村整风运动的教育,广大社员的生产情绪空前提高,工作紧张的时候,他们连晚上也出动干活。在黑夜的田野上,到处有灯光照耀,到处有人声喧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