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高山放异采 深沟开奇花 陕北出现大面积千斤丰产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4
第3版()
专栏:

  高山放异采 深沟开奇花
陕北出现大面积千斤丰产田
本报讯 陕西省延安、榆林两专区在建设祖国的山区中,创造了成千上万亩的高额丰产田,不仅达到亩产粮食四百斤的指标,而且创造了亩产千斤、两千斤的山区粮食生产新纪录。
历史上粮食低产区的陕北地区,1957年有一万多亩亩产达到四百斤以上,其中延安专区有二百八十三亩亩产千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二千二百一十斤。
这些英雄的丰产旗帜不是树立在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的平川上,而是树立在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土质贫瘠的深山里,丘陵沟壑交错的峡谷里以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长城沿线风沙地带。当地农民凭着辛勤的劳动把坡度很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修成梯田,炸开石崖,修成水渠,变旱地为水田。在风沙蔽天的长城沿线流沙地区,党政领导上发动群众栽风障,植树苗,固沙丘。就这样使一片片的沙漠变为沃野,使干沟变成了米粮川,出现了不少大面积的千斤丰产田。
榆林县归德堡乡归德堡沟就是在多风沙的丘陵甘壑地带出现的一个千斤沟。这个沟全长共十多里,有四百二十三亩水浇地。沟内有花园沟和韦家楼两个农业社。1956年这两个社同时转入高级社,花园沟社在党关于增产粮食的号召下,提出水地亩产千斤的增产指标,并且和韦家沟农业社开展了竞赛。当地党委为了帮助他们实现丰产的愿望,派了技术干部到农业社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生产中发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此,这两个农业社的生产就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花园沟农业社的社员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果实,以平均亩产一千零十八斤粮食的成绩超额完成了原订计划;韦家楼农业社虽然没有达到千斤,也取得了平均亩产八百八十斤的丰产成绩。1957年这个沟虽然遇到了夏旱、秋冻等灾害,但花园沟农业社的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一千零五十三斤,其中有四亩半高额丰产田平均亩产达一千九百斤。韦家楼农业社学习了花园沟农业社的增产经验,这年也获得了平均亩产一千零一十二斤粮食的丰产纪录。从此,归德堡沟就变成了一个千斤沟。
归德堡沟在争取大面积丰产中扩大了复种面积,增种了高产作物。坚持经常的搜肥积肥运动,也是获得增产的重要原因。
宜君县后清河农业社位于陕北乔山山脉的一条小山谷里,这里两边全是高山,土地异常贫瘠,日照时间很短,气候寒冷,原是陕西省的一个低产地区。这个社的社员大部分是过去由外地逃荒来的。1956年实行合作化以后,该社在当地党委的具体指导下,把老农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使粮食的产量尤其是水稻的产量飞速提高。1956年该社种植的六十八亩水稻平均亩产达五百三十七斤,其中有三亩三分高额丰产田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一十六斤,获得了宜君县水稻丰产社的称号。去年该社继续开垦了一部分荒地,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一百亩。尽管受到霜冻、旱灾和风雹暴雨的侵袭,但是平均亩产仍达到七百二十斤,其中有四十亩水稻平均亩产达一千一百五十斤,有二亩青年试验田亩产达一千六百五十四斤,创造了全国山区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后清河社的农民想出了很多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如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水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地温低,株距稀,施肥少等,为了提高地温,该社社员在3月中旬水田还结冰时就开始整地、施肥、耙耱;当秧苗长到三、四寸时,每天中午就退水晒田,以促进秧苗发育。他们又实行了合理浅灌来提高地温,促进肥料分解,缩短水稻成熟的时间。
黄龙县白马滩中心社在种植玉米时还创造了“双胞棵密植留苗法”(每亩田留二千兜,每兜留大小一致,靠在一起的玉米苗两株。这样,既达到了密植的目的,又兼得通风透光之利,还可以减少养分消耗,保持地力),1957年获得亩产一千九百五十八斤的山区玉米丰产纪录。而延长县联旗农业社1957年更创造了亩产二千二百一十斤玉米的惊人纪录。
建设山区的英雄们,在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浪潮中,又吹起了向更远大的方向进军的号角,他们满怀信心地提出:要在高山深沟中树起更高更大的丰产红旗,使高山放异彩,深沟开奇花。如后清河农业社在制订1958年生产规划时,深入挖掘生产潜力,他们提出了水稻百亩亩产千斤,十亩亩产两千斤的跃进指标。为了争取这个先进指标的实现,该社全体社员已经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冬季生产高潮,他们首先开展了千车万担的积肥运动,保证今年每亩地施肥一万二千斤。同时,继续开展了水利和土地的基本建设工作。
最近,各县有关单位已经系统地总结了这些山区高额丰产经验,正在利用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大力推广,以便使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所有低产地区开花结果。
(李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