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谁说高寒山区不能高额丰产 陈永昶代表介绍贵州大定县新场乡大修小型水利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5
第3版()
专栏:

  谁说高寒山区不能高额丰产
陈永昶代表介绍贵州大定县新场乡大修小型水利的经验
我完全同意大会各项报告并坚决贯彻执行。现在我就贵州省大定县新场乡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情况,发表一点意见。
多数稻田是干田 亩产只有二百斤
大定县新场乡是一个高寒山区,在全乡七千五百四十八亩耕地面积中,有稻田六千二百二十四亩,占百分之八十二点四六。全部稻田中,有干田四千九百九十六亩,占百分之八十,平均亩产只二百斤。这些干田,在每年春耕的时候,不下雨不能打,下了雨要抢着打。群众在雨后打田,往往是白天黑夜不分,夜晚灯笼火把,男女老少一齐干。因此群众将这些干田,叫做“雷光火闪田”。该乡由于水利少,干田多,历史上吃尽了干旱的苦处,每年都有半数的田插不了秧,不能及时栽种。而且争水、打架,人畜伤亡的事故经常发生。群众中有首歌谣说:“栽秧栽到六月,割谷割到下雪,三十夜打谷草,年饭米都不得”。形象地描绘了该乡农业生产、生活痛苦的情景。那时候,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是根本谈不上修什么水利的。解放后,经过了土地改革,该乡也曾多次筹划兴修水利,但是成绩不很大,当时还有许多困难。例如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不能统一使用。一九五四年新和初级社要利用新民初级社社员王顺昌的土地修塘,经社干、社员动员了二十一次,王顺昌都不答应。所以修水利的计划没有实现。
  克服重大轻小思想,大兴小型水利
一九五五年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之后,为兴修水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年冬天,该乡党支部提出了“滴水归田、凑少成多”的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号召。但是,当时碰到部分社干和群众的思想抵触,他们对兴修水利存在着重大型、轻小型的思想,认为“修小型山塘水库,无济于事,不解渴,不如搞大的好。”后来支部深入群众,从总结当地流传的一句农谚中,找到了具体事实来说明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实际好处。这句农谚说:“黄家十八堰,胜过曾家河坝田”。为什么能胜过呢?支部组织了群众实地参观、对比,说明了:曾家的河坝田土质虽好,可以引河水灌溉,但容易受洪灾;而且河水一旦干涸,田就断水,增产没有保证。黄家的田虽然是“膀膀田”(半山中的梯田),但由于修筑了小山塘,积蓄了大量水源,经常保证灌溉,既可防旱,又能放干田水种小季,生产上年年获得丰收。所以说它比河坝田好。这样,用事实教育了社干和群众,认识到“小型水利无济于事,不解渴”的想法是错误的,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对兴修小型水利的积极性。
支部在教育干部、群众克服了重大型、轻小型的思想倾向之后,紧接着召开了老农会议,将老农、党团员、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到全乡各地观测,进行实地规划。根据本乡自然条件,确定在土地稳、水头长、收水面宽、受益面大的地方,普遍修筑山塘水库;不适宜搞山塘水库的地方,就选择水头长、或者是有水源、地势较高、坐水的大丘田,搞蓄水田(加高、加厚田坎各二、三尺,在田头修防洪排水洞)代替山塘水库;同时采取大田蓄水养小田的办法,用大田储备雨水灌小田,以弥补山塘水库和蓄水田的不足;并根据可能条件,修筑河堤、河坝和水沟。这样的水利规划,得到了老农和全乡群众的拥护。
接着,乡干、社干和党团员都亲自一齐动手。当时冰雪封冻,支部在重点首先开工,干部、党团员带头下滥田挖泥。并且组织各社群众参观,又巡回深入各社工地指导,利用大字报、山歌、土广播等等形式,及时传播经验,表扬好人好事。例如这样的山歌:“大雪飘飘透骨冰,大家筑塘很齐心,男女老少齐动手,分散的石头抬成堆”,给群众的鼓舞很大。全乡各地兴修水利的运动形成了热潮。但是,在动工之初,部分社干和群众,主张工程要大方,图好看,认为“没有钱么,国家会拿”,将四个山塘的涵管和卧管包给石工去做,需开工资四百二十元。如果全部工程都这样做,开支就更大。因此,支部又召开了老农会议,提出这个问题来同大家商量。经过讨论,一致主张自学自修,不请石工。会后,即以王汉文、王树华等积极分子为主,先去学习石工,然后在群众中相互传授,使许多人都掌握了石工技术,将所有的涵管、卧管,全部自打自修。这四个山塘,只花了六角钱。全乡一千五百六十一处新修、补修的水利工程,没有要国家投资,只是由合作社拿出二百五十元,用工四万四千三百个就修成了。
该乡在兴修水利中,实行以方计酬,定时、定质、定量,组织专人验收,从而保证了全部水利工程的质量。在干旱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干田,都能保持半月到二十天的抗旱能力,不受旱灾的威胁。同时,把修好的水利,一律交给受益的社或队,挑选有经验的人专责分工看管。因此,该乡两年多来的水利管理和使用,始终有条不紊,群众很满意。
全乡构成塘群沟网 亩产达到七百三十斤
经过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两个冬季,开展了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以后,该乡改造了一段河流,把多年受洪水冲积成的九道河湾,改成了一道河湾,使四百二十亩河坝田,免受洪灾;有计划地新修了山塘水库五十一个,小河堰十一座,排水沟、拦山沟一百六十一条;补修河堤四十九座,排水沟、拦山沟八百九十九条;并采取了大田蓄水养小田的办法,新扎了蓄水田二百六十丘。这些新修、补修的水利工程,在全乡构成了塘群沟网,使雨水都有流处、蓄处;并将四千一百八十一亩干田(占全乡干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三点七)改成了饱水田,使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全乡粮食总产量,一九五五年是三百八十三万四千九百三十八斤,一九五七年上升到五百四十九万九千二百六十七斤,增产百分之四十三点四;单位面积产量,由一九五五年的每亩五百斤,一九五七年上升到七百三十斤。全乡三个高级社,一九五七年卖余粮一百一十六万五千斤,较一九五五年多卖一倍半。在扣除饲料、种子和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全乡每人平均留粮五百七十斤,社内还储备了十二万斤粮和公共积累五万八千元。同时,还普遍的利用沟塘河水饲养鲤鱼六千多斤,喂鸭六千五百多只,副业收入也有很大的增加。因此,全乡绝大部分农户都已赶上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全乡一千五百零五户农民中,新盖房屋九百零七间,百分之七十的农户都有两床以上的棉被;百分之四十五的农户用上了蚊帐。平均每户有猪一头半,鸡鸭十六只半。现在群众都把这些干田,叫做“翻身田”,并且唱出:“高坡流水归大塘,干河流水归田庄;自从办起高级社,幸福日子日月长”、“五六年(据一九五六年)来大丰收,金黄谷子进仓头;自从来了共产党,吃不愁来穿不愁”等歌谣,来感激、歌颂党和合作化。
继续兴修水利,争取亩产千斤
入冬以来,由于在农村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且学习和讨论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新场乡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兴修水利的劲头特别大。全乡又修沟四百八十余条,塘三十四个,水源七处,蓄水田八十六丘,共可灌田二千六百亩;并大大地提高了干田的抗旱能力。计划今年要把全部能变成田的旱地变成良田,保证全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田再不受旱灾。全乡粮食产量平均每亩达到八百三十斤,争取达到千斤以上。
贵州是个山区,雨水较多,有兴修小型水利的良好条件。但是我们过去对这点是认识不够的。总以为修大型的好,更能解决问题。对山区的小型水利建设,重视不够。新场乡兴修小型水利的事实,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勤俭建国的方针,依靠群众,继续大力兴修小型水利。我相信,再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就一定能使我省山区的水利,形成塘群沟网,实现农田水利化,把贫瘠的山区,变成“鱼米之乡”。
以上发言,请批评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