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药玉米和“芣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5
第8版()
专栏:

  药玉米和“芣苡”
  宣草
1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商水县大量种植药玉米的消息,并在评论中把它誉为农业生产上发现的千里马,这真令人高兴。
药玉米可以大量种植是一个新发现、新创举。但如果仔细考查起来,它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
药玉米又名薏苡,远在中国历史的传疑时代,就已经进入了人民生活的领域。传说禹的母亲就是吞了薏苡才生禹的,夏氏族因而姓“姒”(“姒”就是表示是“苡”的子孙的意思;就好像殷氏族的老祖母简狄因吞了玄鸟卵而生商,殷氏族就姓“燕”;周氏族的老祖母姜嫄因履大人迹而生弃,周氏族就姓“姬”的道理一样)。看!薏苡竟成为夏氏族的祖先了!
药玉米在古代也曾被大量种植,这可以从诗经里找到证据。诗经周南有“芣苡”(音浮以)三章〔注〕,“芣苡”就是“薏苡”。这诗歌唱了集体收获药玉米的劳动,每次读到,眼前就展现出满山遍野都是药玉米的景象来:它的花儿盛开着,丰盛的子实在秋天的阳光里闪耀着五彩缤纷的颜色。成群的古代劳动妇女夹在其间,一面忙忙地采集,一面纵情地大声歌唱。这是一幅多么鲜艳而生动的图画!
在诗经里,像这样专门歌唱收获劳动的诗还只有这一首。别的任何农作物还没有博得像药玉米这样显耀的地位。可见药玉米在周代,至迟在东周时代,就已被广泛地种植着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药玉米的种植在秦汉以后竟渐渐少起来。东汉初年,马援将军作战回来,还曾特地从南方载回一大车薏苡的种子。它被人们怀疑为明珠大贝,认为马援在南方发了战争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薏苡之谤”。马援被这件事闹得非常恼火,终于把所载的东西公布了出来,才平息了人们的怀疑。这件事说明薏苡在当时的北方已经没有大规模的种植了,后来薏苡终于退出了人民日常生活食用的领域,而只在本草纲目上保留了它的地位,成为一种治病的药物,或是偶尔尝试的一种滋补品了。现在,有些地方熬八宝粥时要放进一点苡仁,它已成了八宝之一了。但是今天,它在沉埋了一千多年以后,又被人们发掘出来,并且得到了它应有的评价。这就像埋藏在土内的明珠又被人发掘出来一样,揩掉了身上的泥土,马上又将放出耀眼的光辉。
从这里我就想起了关于芣苡,毛传曾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说甚么:“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焉。”于是两千年来是越解越糊涂。谁也没弄清楚这首诗究竟是说的怎么回事。一直到解放以后才还给了它歌唱劳动的本来面目,不再闹什么“后妃之美”了。但是由于知识分子对生产知识的缺乏,对于“薏苡”究竟是什么东西仍然不明白,只好还沿用“车前”的说法。如近来出版的许多白话翻译都是如此。余冠英先生直译作车前子。很难想像车前这种只有几寸长的野生的小草会值得这样大规模地种植;更难理解它究竟在人民生活中占了怎样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会值得人们这样热情地歌唱它。实际上,这首诗仍然没有被了解。只有闻一多先生差不多触到了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他把“芣苡”解释为即“薏苡”,这是正确的。但他说他没有见过车前的形状,也没见过薏苡,因此也不能正确解答这首诗里所歌唱的集体劳动的含义。现在经过人民日报的介绍,这首诗的含义才可说是真象大白。药玉米的生长力非常旺盛、泼辣,产量又高,就在生产力还很低的条件下也可以大量种植来供日常食用。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把它大规模种植起来的根据,也就是在收获时要用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的根据。它有七八尺高,产量大、穗头多、子粒小,成熟时子粒的颜色五彩斑烂。所以诗里形容它的颜色“采采”;要用采、有
(择)、掇、捋等动作来收获;而且要像摘棉花一样用衣襟、口袋来装它。看,诗里所描绘的和药玉米的生长情况是这样吻合。我们不妨尝试着对“芣苡”一诗作如下翻译: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好花彩,嗳—
〔合唱〕快来,快来,快来采。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好花彩,嗳—
〔合唱〕快来,快来,快来摘。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花满坡,哟—
〔合唱〕一嘟噜一嘟噜的快拾掇。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花满坡,哟—
〔合唱〕大把大把地往下捋。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好花彩,嗳—
〔合唱〕快点儿快点儿往怀里揣。
〔领唱〕药玉米结籽儿好花彩,嗳—
〔合唱〕大兜儿小兜儿的往回抬!〔注〕:原诗如下
  采采芣苡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 薄言襭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