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退休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6
第5版()
专栏:

  退休以后
  本报记者 叶剑韵
大前年的冬天,张家坟村东头的五帝庙里,设置了一盘红炉。从此,叮叮噹噹打铁的声音,把许多袖着手、头缩在老羊皮袄里准备过冬的老汉们都吸引到五帝庙里来了。
五帝庙就像南方村头上的土地庙一样,大不过一间房子,屋子虽小,摆一个铁匠铺是再合适不过的。炉火红彤彤的,老汉们围着看新鲜。少顷,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用钳子从红炉里取出了一块灼热燎亮的铁饼子,几打、几烧、几修,一把新的锄头制成了。
在农村里,围上成群的人瞧着打铁,这本来没什么稀罕。可是张家坟的人对这盘红炉,发生浓厚的兴趣,是别有一番来历的。
多少年来,这一带的村子上就没有安过铁匠铺,旧农具要淬点火,加点钢,都要上丰台或是长辛店去,路远误工不算,光等,一件活至少要十天半个月。是不方便,可是这也没有法子。
不久以前,村子上回来个老汉,这人六十四五岁,精神满好,一来家就向村上的干部讨活儿干。他是长辛店车辆工厂退休的老工人,十六岁就出去做工,辛辛苦苦在工厂里忙了五十年,还有谁好意思再派他干活儿。
可是,他说他是个老锻工,是个八级工匠,在掌风看火、使钳轮锤方面还有两下子,人已经老了,再不用,难道让这身手艺带到棺材里去不成。
人家见这么说,也就解劝道:村上没有工厂,使不上你的手艺,那也是没法。老汉是个直心人,说到一定要做到。这一年是农业合作化高潮的一年,一个冬天,八个村子九百多户人家组成了红五月农业生产合作社。村上在搞合作化,老汉却去地里蹓跶。河坎上一个社员在刨地,累得满头大汗,鹤嘴镐才啃了几寸土。他走向前去说道:
“老弟,息着吧!”随手接过镐头,用他那工匠扯眼划线的姿势端详了一番。
“咳!这家伙比老大娘的牙齿还钝,亏得你们年青人……。”
“钢全磨光啰,只好将就着使。”说完,年青人接过镐头又使劲地干起来了。
晚上,他找到了党支部书记,说他想办个铁匠铺,帮助社里修造农具。同时还说了一些道理。
这下可把支部书记弄得为难起来了。不答应他吧,老人是出于至诚,何况社扩大了,需要有个铺子。答应他吧,人家是回家养老的,这么大年岁,还要操心受累,有些说不过去。想了半天,他只好用言语支吾他了。
“你这大年纪了,想为社里出把力,大伙一定是欢迎的。不过,社刚办起来,资金还不那么凑手……。”
没等支部书记说完,老汉却兴致勃勃地说:
“我是拿国家养老金的,为社劳动纯粹是义务性质……。”
支部书记又打断了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我说办铁匠铺得本钱,我们还拿不出本钱。”
“用不了几个本钱,我刚领来的养老金还没花完,先垫着使吧!”
支部书记想再说点什么,又说不出口。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张顺。他是“二七”大罢工时期长辛店工厂工人纠察队的小组长。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一直相信党。这次退休使他十分感动。他说,党替我们老年人设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替党设想哩!他又说,我人虽老心眼儿可明白。党正确,主张好,要大家动手干才能把党的好处全部发挥出来。我在社里办个铁匠铺,就是为了实现党的正确主张。
由于他抱定了这个志向,什么困难也就难不倒他了。办铁匠铺要一套工具,当时社里很困难,买不起这套工具。于是他就东奔西走,想办法克服困难。缺风箱,他到一家开过豆腐坊的邻居家里借来了风箱;要砧子,在一家开过鞋铺的朋友家里找到了砧子;又借到了大锤;找了几片破油筒上的铁皮,修了个红炉;自己拿出八元钱买了几百斤煤炭。上下四五天工夫,没有花社里一元钱,一个铁匠铺就办起来了。
据他事后告诉人,他积极地筹办这个铁匠铺一共有三个目的。第一、帮助社员修理农具,减轻一些劳动负担;第二、把手艺传授给农村里的年青人;第三,不让劳动了一辈子的身子骨懒散下来。
现在,他的这三个目的全实现了。去年一年,这个铁匠铺为社里生产了五十个品种四千件农具,创造了近两千元的财富。还创造了一种以牲畜为动力的刨白薯机械。
原来前年秋天,寒潮就要来了,社里有两百多亩白薯还没有收。刨白薯这是一件既出力又费工的活,上好的劳动力,一天只刨八、九分地。根据社里劳动力的情况,二百多亩白薯得花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刨完。眼看这批白薯就要遭灾了。这时,张顺却不声不响,关在自己屋子里,点上油灯,赶了两个通宵,结果制成了一种刨白薯的机械。用这种机械工作,一匹牲口,再加三、四个半劳动力(在地拣白薯),一天可收十五亩白薯。因为是用旧犁杖改装,每部成本只花几块钱。这一年红五月社的白薯,不到五天就刨完了,一分地也没有受灾。
两年来,他还亲手培养了两名徒弟。赵振湘是一个自幼失去了父母的孤儿,王禄是一个爱玩好斗嘴的青年人,可是这两个小伙子跟张顺学手艺,不仅在一年多以前就能掌钳看火,描图划线,认识多种钢铁的性能;而且还跟他学到了勤劳,爱社如家,积极为社服务的好品质。
目前,红五月社正在盲牛河上修水库。自从水库工地开工以来,张顺师徒们的这盘铁匠炉子就日夜忙个不停。夜晚当社员们息工的时候,他们就连夜检修工具。社里的干部劝他早点休息,别累坏了。他却回说:“春耕快来了,在解冻以前,我们红炉上要把春耕所需的农具全部准备出来。”(附图片)
  张顺正在把自己的一套手艺传授给赵振湘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