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山西为“三宝”恢复名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9
第5版()
专栏:

  山西为“三宝”恢复名誉
本报讯 山西日报在2月4日以一版头条地位刊载了山西省农业建设厅负责人发表谈话的消息,肯定推广金皇后玉米、扩大复种面积、推广新疆植棉经验的正确性。同一天,报纸以“为三宝恢复名誉”为题发表社论,批判一些人看问题不全面、推广先进经验劲头不足,再加上不懂技术、不走群众路线,因而在“小台风”刮来时迷失了方向。
消息说:山西省在1956年秋后,曾相当普遍的刮起一股风,说什么“金皇后不出穗”,“秋倒夏,夏倒秋,两料不如一料收”,“九早三多一晚,棉花长成光秆”等等。事后,人们把这叫成“金皇后事件”、“复播事件”和“九早三多一晚事件”。由于这样,全省在1957年,玉米播种面积由1956年的九百一十六万亩,缩减到六百五十二万亩;复播指数由1956年的10.2%,下降为7.7%;而棉花密植和选用优种等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也不再提倡了,听凭农民“自愿”。
“金皇后”是高产作物
为什么会闹起“金皇后事件”呢?消息说:那年夏末秋初,正当“金皇后”吐穗扬花的时候,不幸大雨一场接一场,阳光不见了,气温变冷了,早霜接踵而至,造成一部分玉米没有吐穗或吐穗不结籽。于是“金皇后不出穗”之说,迅速传遍全省。埋怨、责备,便从四面八方压到农业技术干部头上来。事情会闹得这么大,当然跟农业领导机关的主观主义工作作风有关。如某些地高气候冷的地区,本来不适宜“金皇后”生长,但也准许推广了。还有个别地区硬性规定任务,不和群众商量,违犯了因地制宜原则,技术指导也没跟上,等等。这些主客观条件合在一起,致使二十万多亩金皇后玉米严重减产。
但是,推广高产作物的方向是对的,“金皇后”增产是基本的情况,减产毕竟是极少数。不出穗或出穗未成熟的,仅占玉米总面积的2%左右。所以,“金皇后”肯定是一种高产作物,今后必须坚持适当的扩大。
复种面积需要扩大
在谈到复种问题时,消息认为,从山西省气候条件来说,晋南、晋中、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晋东的一部分地区,都可以实行一年两作制;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可以实行二年三作制。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增加复播面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大跃进的有效措施之一。“两料不如一料收”的论调,其实是保守主义思想的反映。1956年,正是山西省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的一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八十六点七亿斤,比丰收的1953年还多三千万斤。这同积极扩大高产作物和提高复播指数是分不开的。山西省出现的“千斤社”和高额丰产乡,大部分都是一年两作甚至一年三作搞得好的社或乡。
从几年来的经验来看,复播要有一定条件,这就是要有肥、有水、有劳力、有适宜的种籽。少数地区复播增产不显著,个别的甚至减产,这不是复播不能增产,而是没有做好复播应有的准备工作。在生产建设高潮中,水能大量的找到;积肥也能办到翻一翻;而劳力只要合理安排,也是能够解决的。因此消息写道,争取在今后几年内,全省复播指数提高到20%,这应该成为山西人民一个奋斗的方向。
新疆植棉经验应继续推广
消息说,1956年山西省部分地区棉花减产主要原因是,雨大、草多、虫多、日照少、温度低,没采取适应恶劣气候的紧急措施,绝不是由于推广了新疆的
“九早、三多、一晚”植棉经验。据曲沃县安居乡团结社、永济五一社、解虞燎原社等二十一个农业社调查,他们因地制宜地贯彻了新疆植棉经验,在一万三千多亩棉田上,棉花产量不仅超过1955年,而且超过丰收的1954年。特别是1957年,山西省有二十七万亩棉田亩产皮棉一百斤,出现了二十一个“百斤棉社”,主要是由于合理地贯彻“九早、三多、一晚”植棉经验的结果。这一年,运城农业试验站在二百亩旱地棉田上,因地制宜发展了“九早、三多、一晚”植棉经验,亩产皮棉达一百八十斤十五两。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地推广“九早、三多、一晚”植棉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充实它,棉花产量就能显著提高。
消息最后说:“推广‘金皇后’玉茭、扩大复播面积、推广新疆植棉经验,这是山西省农业大跃进的三件宝,要紧紧抓住,不能丢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