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英国复信何姗姗其来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9
第6版()
专栏:观察家评论

  英国复信何姗姗其来迟?
英国对于布尔加宁的第二封信,究竟将如何答复,是目前人们所注意的一个问题。这是由于英国是一个大国,它的态度,对于当前召开东西方高级会议,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有一定的影响。可是英国的复信,却一拖再拖,迄今送不出来。而关于这封信的内容,更有种种不同的透露。起初传出,复信中英国将表示不再坚持高级会议由外长会议作准备;继而又传出,对于这个问题,信中将表示笼统模糊的态度;后来,又说信中将重新肯定东西方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对于建立中欧无原子区的问题,也将表示英国在研究中。最近几天来,外电又传英国已完全跟着美国走,坚持召开外长会议,再不提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和中欧无原子区的问题了。总之,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种种迹象都表明在英国的外交活动上,充满了前后互相矛盾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近几个月来英国的动态吧。
去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理事会前后,英国在西方政治舞台上一度特别活跃。英国的这股热劲是从那里来的呢?那就是英国执政者,看准了由于世界形势发生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根本变化,当着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科学技术上,都陷于空前不利的境地的时刻,乘机提出了“互相依赖”的方针,借此抬高自己。接着在巴黎会议上,美英一吹一唱,敲响了“武装起来谈判”的锣鼓,要挟北大西洋集团各国牺牲主权,听命美英,在西欧建立导弹基地,加紧核备战。显然的,英国不惜出让主权,带头接受建立导弹基地,无非是盘算着一箭双雕:既可以从美国手里讨得导弹和关于原子和火箭武器的秘密,拥有导弹的“威慑力量”,又可以压倒西欧各国,同美国分掌帝国主义阵营的领导权。当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永远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平等、互利和友好合作的。美国只不过是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在政治上忍痛让英国一筹。同时,却指望通过英国,向西欧推行加紧核备战的政策,借以抵挡苏联一系列的争取实现和平共处的有力行动所形成的全世界要求和平的强大压力,防止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建立它中程导弹的“威慑力量”,维系它破产了的“实力地位”,达到继续加强对西欧国家军事控制的真正目的。
英国这一种依附美国加紧扩军备战、同美国分享领导权的如意算盘,从一开头就碰了钉子。在巴黎会议前后,英国落得四面挨骂,成了美国的替罪羊。首先,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方面,西德、法国和意大利纠集起来,抗拒美英的联合领导,甚至决定联合制造原子和火箭武器,以对付美英垄断核武器和火箭的企图;另一方面,一向是美国在西欧最忠实的仆从的阿登纳,也故作姿态,要求同苏联进行谈判,拖延接受建立导弹基地,挪威、丹麦更干脆拒绝了建立导弹基地的建议。这样就打乱了巴黎会议的预定议程,使得美英等国不得不把对苏谈判和东西方的关系问题列上日程。其次,在英国国内,天天生活在美国携带氢弹的飞机下面的英国人民、社会名流和政治活动家,一致反对政府出让主权,把英国的命运交到美国飞行员手里的危险行动,坚决反对接受美国建立导弹基地的自杀政策。英国“新政治家”在一篇社论中,率直地提出,在英国建立导弹基地,“不是用来保卫英国的,相反,它们肯定地使英国更加容易遭受攻击。……唯一的好处是美国的。”社论还抱怨说:美国的“盖瑟报告显示,通过建立一种消耗资金两百亿美元的民防系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美国的危险。我们甚至这种有限的保障也得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进行这样大的花费。”
更不用说,扩军备战的政策给英国带来了严重的财政经济上的困难。英国前财政大臣桑尼克罗夫特就认为政府开支的过分庞大,将招致通货膨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并会使英镑的地位更加不稳,因而在北大西洋集团的巴黎会议后提出辞职。这位大臣在辞职前就曾指出:1957年10月的英镑购买力与1951年10月相比,大约降低了25%,同1946年相比,降低了38%。据官方材料,1957年11月的生活费用的指数达到了最高的数字一百零八(以1956年1月为一百),而1956年1月同1947年相比,这个指数已增加了五十三点。最近五年中食品价格平均上涨了50%。生活逼得八百万工人,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这样,面对着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和经济上的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作更加现实的考虑。巴黎会议之后,英国统治集团忙碌了一阵,从去年12月底到1月初,英国连续不断地召开了内阁会议,以后,就有一系列新的外交活动,跟踵而来。
1957年12月24日,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已经表示了可以波兰关于中欧非原子区的建议作为裁军谈判的起点。新年过后,1月4日麦克米伦就宣布了:英国政府有意于继续设法就裁军问题和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问题,同苏联达成协议,并且建议“可以从一项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这个主张,得到西欧以至亚非国家普遍的好评,而遭到美国的反对。接着麦克米伦就开始了访问印度、巴基斯坦、锡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国的活动。他在旅途中,又一再重申了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协定的建议,并主张发表一项互不进攻的正式宣言。他还说,没有理由认为苏联关于最高级会议的建议只是一种宣传。同时,英国代理首相巴特勒在下院中表示,英国政府注意到国内人民关于举行最高级会议的迫切要求,并且说到不需要为最高级会谈事先规定准备的确切办法。如果把英国这些同美国有分歧的各种见解,同麦克米伦在这个时机访问英联邦各成员国的行动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英国统治集团中有一种企图或多或少地摆脱美国死硬的冷战政策的趋向。而麦克米伦遍问各联邦成员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以英联邦成员国的“团结”,来作为对美国讨价还价的本钱,并在国际谈判中,增加讲话的分量。
可是,英国这一种打算,却不断遭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当麦克米伦一提出东西方签订互不侵犯协定的主张之后,美国国务院立即表示“惊异”,一些美国议员和报纸,纷纷抨击麦克米伦的这一主张。于是,英国外交部发言人急忙出来打圆场,说什么麦克米伦的演说,没有什么新东西,他关于互不侵犯协定的建议,只是作为东西方更广泛的协议(包括裁军问题)的一个补充而已。最近,劳埃德同杜勒斯在安卡拉会谈之后,2月5日,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又出来声明,美英两国在最高级会议的准备方法的问题上,并没有分歧,强调先要举行外长会议,然后再召开东西方最高级会议。
英国畏首畏尾、朝三暮四的态度,说明了英国虽则有它自己的打算,但在主要问题上,还不能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这是由于英国并未放弃依靠“威慑力量”的实力政策,并没有下定促进和平共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诚意和决心。麦克米伦2月5日在澳大利亚为他举行的国宴上讲话中露骨地表示了这一点。他说什么“我们主要依靠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价值”,要使“英国成为一个头等的核国家”。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麦克米伦不得不承认英国“没有充分的资源……在这里,就必然需要互相依赖的概念对英国有所帮助了。”最近路透社传出,关于在英国设立美国制造的弹道导弹基地的谈判将近完成。由美国提供中程弹道导弹,并支付这些导弹的费用,而英国则支付地面设备的费用。英国并且希望美国设立导弹基地,使英国能够节省出时间和金钱,来着手制造一种自己的新的导弹。为了“互相依赖”,英国就不能不看美国的颜色办事。
还有另一个方面,麦克米伦访问各联邦成员国,到处强调英联邦的作用,暴露了英国还在力图保持和维护它在亚非地区的殖民势力。麦克米伦在澳大利亚国宴上说:“英国将在东南亚和远东保持大量的陆海空军部队”,“在苏伊士以东驻扎的海军将是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和支持部队组成的特遣舰队,它将以新加坡为基地,并且在必要时能够单独行动。”这些部队的任务是什么呢?麦克米伦想把殖民者的面目掩藏在“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烟幕下,他说:“英联邦的任务是双重的”,那就是第一、“必须反击军事侵略,遏止政治压力和经济渗透”,这种作战行动的例子之一,就是所谓“像在怯尼亚的警察行动”;第二是“防止任何不结盟的国家投向共产党阵营”。换句话说,英国在苏伊士以东的“强大部队”,第一是用来对付亚非地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镇压怯尼亚,侵略也门,血洗阿曼;第二是用来控制东南亚中立国家。然而,麦克米伦也知道,他所吹嘘的英国的“强大力量”究竟有多少分量,因之,他又端出了“互相依赖”的“概念”,说镇压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主要仍是要靠“由美国海军和空军保有核威慑力量”。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大国之一,同美国充满着利害矛盾,一遇机会,就想同美国较量,争得对西方阵营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要依赖美国来维持它核威慑力量和共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这样,就造成了英国外交活动上进退维谷、左右失据的狼狈局面。英国给布尔加宁的复信所以迟迟拿不出来,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举棋不定的证明。
这两天来,美国通讯社已在得意地宣传:“英国转而同美国采取一致的态度,收紧了它的关于举行最高级会议的条件。”但是,跟着美国走上加紧核备战的道路,能够为英国找到出路吗?不,这种依附美国,加紧核备战政策,必然给英国造成财政经济的更严重的困难,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并且将带来从冷战导向热战的更大危险。英国的广大人民,以至资产阶级中清醒的人士,也都看得到这一种危险。英国国内各阶层已经展开了反对建立导弹基地,要求举行高级会谈的浪潮,联邦的多数成员国也反对英国追随美国制造紧张局势的政策。这都是英国政府所不能不考虑的。坚持把英国的命运,作为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赌注,不仅将会激起英国人民更强烈的反对,也将加深英联邦内部的矛盾,就是保守党的执政者,也不能不考虑下届大选将届的情势。而英国妄想依赖美国的武力,维护它的殖民政策,同样是不会占到什么便宜的。好些英国的殖民地,不是已被美国取而代之了吗?而日益高涨的亚非反殖民主义斗争,更不是任何帝国主义所能压服得了的。因之,坚持破了产的“实力政策”和殖民政策,对于英国统治集团来说,都是绝路。只有采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现实的政策,才能保持英国的正当利益。
英国政府经过长期的踌躇之后,究竟将如何决策,我们不久将从麦克米伦的复信中,看出它的动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