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要增产就要技术 要技术就要文化 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 克勤克俭边读边耕 教学内容结合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0
第1版()
专栏:

  要增产就要技术 要技术就要文化
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
克勤克俭边读边耕 教学内容结合生产
本报讯 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在“增产是中心,技术最要紧,没文化可不行”的口号下,1957年全国各地群众积极地自己办学校。根据十五个省、市统计,群众自办的小学有二万五千六百多所,学生一百六十一万多人。十八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群众办的中学约八千个班,学生有四十二万六千多人。贵州省群众自办小学学生近五十万,占小学学生总数的30.5%。湖北省各地群众自办的小学学生数达五十四万余人,占小学生总数的17%强。甘肃省群众办的小学已达四千九百多所,平均每个乡(镇)有近两所群众办的小学。河南省新乡专区十四个县去年群众自办中学即达三百七十处,四百二十班,学生二万六千余名。福建省古田县是一个山区,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一贯很高,1951年群众自办的学校学生占全县小学生数的15.4%,合作化高潮时,学生人数增至六千九百多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31.7%。江西省宜黄县是个山高水冷的地区,解放前文化落后,几个村庄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现在全县85%以上的自然村都有了公立和群众自办的小学。甘肃省武山县现在是社社有学校。全县在校学生共二万四千多人,其中在群众自办小学中受教育的占73.7%,学生数占全县学龄儿童95.9%。依靠群众力量,该县已基本上解决了小学教育的普及问题。
群众自办中学,1957年也发展得很快。河南省1956年只有民办中学一个班,学生五十九人,到1957年已发展为二千五百八十六个班,学生达十四万多人;河北省办了二千多个班,学生十二万多人;辽宁省也从三十五个班,跃增为一千六百一十九班,学生九万八千五百三十六人。这些事实充分证明,群众要求办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同时也证明了群众确实有能力办学。
各地群众举办的中、小学校,有些是办得很好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办学中重视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河南郑州市郊区沟赵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的中学,除教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外,每天师生都参加生产劳动。学校课程设置和许多具体措施,都注意结合生产需要,还规定了田间劳动课。学校的经费,包括教师的工资,大部分都依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工分收入解决。教师除固定的工资外,自己参加劳动,一年大约还可挣五百个工分。学生平日参加割草、喂牲口、摘棉花等工作,农忙时参加麦收、秋收,合算起来,每人每年可有三十到四十个整劳动日,群众反映很好。河北丰润县六十四个民办中学班,一般都作到了学习和生产相结合,使学生既学习了文化,又学会了生产本领。大岭子民办中学实行了二部制,有二百五十九名学生参加农业社的半日劳动。去年秋后,有二十一名学生收入五百到一千工分,有一百七十四名学生收入一百到五百工分。不少学生做到了勤工俭学,自给自足。该校二年级学生王义民去年挣了一千工分,他表示:“毕业后能升学就升学,不能升学我也学会了种地的本领,可以很好地参加劳动”。
各地群众自办的中、小学,都注意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校舍有些是利用公房,有些是利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有些是群众献工献料自己动手修建的。在筹办学校过程中,乡、社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现了动人的办学热情,许多原来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突出的如河南灵宝县农民来生哲、白崇义、田希宏、常振民等四人乐捐了三千六百元,办了一座中学。甘肃武山县杨家沟修建校舍时,群众踊跃献料,自己动手打地基,自己烧砖瓦、伐木料,结果只用了两元买钉子,七元买麻杆,修起两个教室,可容纳一百二十名学生上课。
各地在发展和巩固群众自办学校的工作上,也有许多好经验。湖北省的经验是首先取得党委的重视,在党政统一领导下,宣传贯彻群众办学的方针。并采取通过县的党政系统,贯彻到区、乡、社干部中去;通过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代表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调查,贯彻到校长、教师、家长中去。这种层层贯彻,条条贯彻的作法,使群众办学方针,在某些地区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就扭转了群众认为“办学是公家的事,我们不管”的倾向,加强了对办学的责任感。
但是,要贯彻群众办学,目前还必须解决一些思想障碍。最主要的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有怕麻烦、怕背包袱的思想;已办起来的,有些地方对办学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使民办中、小学更加健康地发展和巩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