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银幕上的“初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1
第8版()
专栏:

银幕上的“初欢”
王云缦
苏联著名作家费定的“初欢”、“不平凡的夏天”(三部曲的一、二部),是不少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品。影片“初欢”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和小说相同,影片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后的情景,触及的社会面很广,人物也采自各阶层,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躲在“艺术之宫”中的知识分子,也有顽固不化的商人,仿佛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幅缩影。但是,它的中心主题却是关于青年人的。青年革命者伊斯维可夫和他的女友里莎,在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伊斯维可夫和里莎的爱情,有点像保尔和冬妮亚的;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原小说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他们少年时代的友谊,以及这友谊后来如何发展成为纯真的爱情。影片的表现要简略得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得到。特别是这样一个细节,更揭开了他们爱情生活中最令人寻味的一页。当里莎中学毕业时,伊斯维可夫送给她一个本子,本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自由、独立”。仅仅四个字,却很能表明他们爱情的理想和所向往的生活目标。
这爱情的主题紧接着就与革命现实结合在一起了。因而也就更深一层地接触到了这两个受着不同环境影响,有着不同思想认识的青年人的性格。“自由、独立”这句话,对于伊斯维可夫来说,就是对于革命事业的献身。可是,对于里莎却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就是在里莎温顺地、幸福地接受这个题辞的同时,她突然发现父亲可能注意到他们,便吓得急急忙忙跑回家去了。这一转折,虽然看来很细小、平常;但是,也就使人们很清晰地看到了另外一种青年人的心理状态,“自由、独立”对于她说,似乎还首先决定于她是否有勇气跨出自己的家门。因此,伊斯维可夫只能将革命工作作为一个深藏在内心的秘密,不能和里莎分享在爱人之外的同志式的感情。里莎有一次邀请伊斯维可夫晚上陪她去看电影,遭到了拒绝,里莎责备他说:“本来我想我是你唯一的秘密了,原来你还有另外的秘密。”这正说明她对新的革命生活的不理解。
伊斯维可夫,作为一个初踏上革命道路的年青人来说,他也正在受着生活的锻炼的,受着年长一代革命者的教导。例如,革命领导人彼得提醒他,不能像削铅笔似地削马铃薯,要不,一个革命者如何过流放生活?影片选取的是一些平常的情景,却具有着深长的含意。革命真理如此自然地流进了伊斯维可夫的心灵,也使观众觉得十分亲切。而伊斯维可夫也曾想影响、帮助里莎,但是,里莎是个感伤、脆弱、只会幻想而不能斗争的女孩子,她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活。终于他们只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影片中里莎被迫出嫁前后的几场戏,极富有艺术感染力量。伊斯维可夫的坐牢、判刑,恰恰和里莎的结婚平行发展着。影片以交叉的蒙太奇手法,将这一系列情景作了突出的、强烈的对照。影片中,一边映出在伊斯维可夫面前的一张又一张白纸,表示他在受审问时的沉默的反抗。紧接着的场面,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商人的儿子到里莎家来相亲。影片在这时,还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艺术细节,商人儿子身上正带了个挂表,表链子上有几个字:“要忍耐”。这句话和原著有所不同,是影片作者改动的。这几个字,正点明了里莎命运的转折点:从“自由、独立”到“要忍耐”。
在这几场戏里,里莎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都得到深入细致和确切的表现。作为一个有过理想,并珍视着自己第一次爱情的少女,她在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家庭的奴隶前,是有过痛苦和斗争的;她曾经向父亲发问“你想把舒勃尼谷夫(商人之子)作为我的救星吗?”但是,她没有勇气、也不知道怎样去战胜父亲的暴力,她屈服了,嫁了出去。当里莎陷于这种不幸的境遇,禁不住又偷偷拿出伊斯维可夫送给她的本子来看时,泪水充满了她的眼眶。似乎,短短的一刹间,往日的人生最初的欢乐、爱情、理想,又完完全全地浮现在她眼前……。但是,连回想过去的最后的一点权利,也被剥夺了,丈夫夺去了本子,撕碎了!撕碎的不是一本纪念物,而是里莎的整个生活!
当我们看完电影,又重新打开这部名著的时候,总觉得故事还在那里继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一连串的思索……这也就是“初欢”的魅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