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闲话祭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1
第8版()
专栏:

闲话祭灶
左宦
“糖瓜祭灶,大年来到。”照旧习,今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祭灶的日子。
最初的祭灶是祭“先炊”者,因为他教人熟食,有功于人。当时祭礼很简单,只是用盆瓶之类的炊具把酒食盛在里面一祭而已。其后才逐渐演变成祭灶了。
灶神本是个虚无缥渺、迷信偶像的名字,不过在封建统治时代。迷信既有助于统治者维持他的封建秩序,而被压迫者也可借此抒泄心情和作为精神寄托,因此,关于灶王的传说和祭灶的风俗,流传极广。
据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罪,玉皇大帝便把他贬谪到人间,让他呆在别人家里,察看谁作了错事,然后便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而灶神也像人一样,有他自己的名字和妻室儿女。名叫“司命”,他是专察人间小过,谴责错误的。淮南万毕术同抱朴子上也说灶神上天告人罪状,有减寿之说,于是灶神也被称为“司命”了。
在东汉时是专祭“司命”的。用木头作一尺二寸长人像,行路人放在箱箧中,居家人另作小屋供奉。后来的灶王像,灶王龛即袭此而来。曹植诗:“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古来庖厨之门,大多在东,因是有东厨之名。在灶神像上常常看到“东厨司命”四字即是此意了。
汉人说灶神晦日(月底)归天,究竟哪个月,没有肯定。不过阴子方祭灶是在腊日,可知汉时已有腊月祭灶了。
后来送灶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接灶多在除夕。可能因为二十三到除夕正相当于古人的一个“来复”(日期),二十四日是因为腊月有大小建,而且二十四日又是交年节。
祭灶的仪式,是在晚饭后天刚黑的时候开始。放好桌子,把灶神像摆出来,在桌子最前面放好香烛,纸马,清茶,碗筷和麦芽糖等。另外再摆一盘马草马料,一碗凉水,据说这是喂灶王马的(自唐以后多称灶神为灶王)。在这些祭品中主要是“糖”。因为灶神吃过嘴甜了,到天上去,就说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了。在“行贿受赂”盛行的旧社会里,连灶王爷也要受贿赂。龛框的对子不是也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么?!“好事”这两个字意味着被压迫的人民多少辛酸!多少痛苦!而在尔诈我虞的统治阶级者中这“好事”二字又意味着他们干了多少丑恶的勾当啊!祭仪的最后一段,是将灶神像从龛中拿出,放在黄钱等物之上,点火焚化,同时把祭品中的马草马料一并焚烧。灶神便随着青烟上天而去,祭灶的节目至此便算演完了。至于那些贫穷人家,平日就是烟绝灶冷,到了这天更不会有富裕钱去买糖祭灶了,只好念着“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过的苦,明年再请您吃糖”。就这样黯然地度过了二十三日。
解放后,虽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街头仍有卖麦芽糖的,但这绝不是给灶神吃了,而是让我们广大的群众,在工余之暇,添一些生活的愉快。想到农业的丰收,工业的跃进,我们生活在这幸福时代,甜在嘴里!甜在心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