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贵池粮食产量为何下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3
第5版()
专栏:

贵池粮食产量为何下降?
倪为文 葛顺芳
走进安徽贵池县农业展览会第一馆——粮食增产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块标志着全县三年来各种农产品产量的图表。棉花、茶叶、蚕丝、水产、猪、牛等等都在逐年增长,可是粮食产量以1955年为100,1956年上升为116.7,而1957年反而下降到101.4了。这不禁使每一个观众发生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全县的粮食产量减少的呢?旱灾吗?不。水灾吗?更不。究竟是为什么?
讲解员这样耐心地向每一个观众解释着:
“我县推行‘三改’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从实践中证明它是一个增加生产、保证收成的行之有效的增产办法。其中又以种双季稻为增产主要门路。如1955年推广双季稻一万亩,双季单产为六百零一斤多,比同年一季中稻单产每亩多产一百五十五斤多,共增产稻谷一百五十五万八千斤,占全年粮食总产量7.1%。1956年种植双季稻二十一万八千多亩,双季单产五百二十三斤多,比同年一季中稻单产每亩多产一百零三斤,共增产稻谷二千二百九十四万三千多斤,占全年粮食总产量10.9%。可是,由于在1956年双季稻推广面积突然扩大,小部分土地上发生了不因地制宜而减产的情况,一些右倾保守思想就抬起头来了。因此,在1957年的生产领导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右倾思想,片面强调所谓‘因地制宜’,以致种植面积仅达十一万七千多亩。双季单产虽然比一季中稻有所增加,但总产量却比1956年少收了一千二百九十万斤。这就是我县1957年粮食总产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农业生产上的一个严重教训。群众对双季稻的评语是中肯的,他们说:‘三改好,三改好,庄稼的好法宝,能避灾,能抗涝,自从实行三改后,多收粮食多收草。’有的赞扬种早稻说:‘种早稻,处处好,旱不到,涝不了,虫子没出世,稻子早收了。’可是有右倾思想的人正是脱离群众的人,他们听不到群众的声音。”
“究竟在我县推广双季稻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年来的经验,我们体会到:只要实事求是地制定生产计划,做好茬口安排,掌握季节,我县是可以大量推广的。从气温上来看,我县无霜期一般有二百三十天左右,春分到清明一般最高温度为20℃,最低温度为1℃,平均温度在12℃左右。从秋分到寒露最高温度为29℃,最低温度为15℃,平均温度为24℃。从雨量上来看,据六年来的记载,5—7月份雨量较集中,最高的一千六百二十八公厘,占年雨量70%;最少的六百九十三公厘,占年雨量50%;一般的约有八百公厘,占年雨量53%上下。如及时把这些雨水蓄起来,合理使用,便能满足双季稻所需要的水分的要求。当然,光有好的自然条件还不行,还必须注意加强领导。
“怎样加强领导呢!”
“根据过去经验,必须抓紧两件事:(一)依靠群众做好调查研究,以便因地制宜,根据水利、气候、茬口、劳力等条件,进行土地排队,摸清底子。如圩区、丘陵区气候暖,水源足,田底子深,这就可以大量的推广双季稻;对少数人的保守思想,也必须加以批判,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二)积极地创造物质基础。双季稻种植的多少,完成任务的好坏,决定于劳动力和肥料、水利。只要善于依靠群众,拿出一股干劲,多想办法,这几个方面的条件完全可以改善和创造的。如桃坡乡解放社,是一个劳畜力较少、土质很坏、水利条件不够好的地区;但他们历年来改良土壤六千多亩,今年改良土壤二千三百三十五亩。今冬的兴修水利和积肥成绩,也是历年来所没有的。这就为种双季稻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这说明了在困难面前只要发动群众,勇敢前进,就一定能向大自然索取到更多的粮食。”
“山区能不能推广双季稻呢?”
“有人说山区是冷水田,气温低,阳光少,根本不能推广。其实,在山区也有些面积较大的畈田,环境开朗,同样是可以推广双季稻的。如占大区新源社第一生产队,在畈田内插双季稻三十五亩,平均单产五百四十斤(早稻三百九十斤,晚稻一百五十斤),比同等土地一季中稻每亩收四百斤,增产35%。丘陵区的高塝田,主要困难是缺水。兴修了塘堰,这些田也可以不断地扩大种植双季稻。圩区的低湖田,困难是常受涝灾。经过防涝治涝,已经消灭或减轻了涝灾,插双季稻稳可丰收。有些目前还不能改变的,也并不是不能插双季稻,除特大灾害外,只要调剂品种,仍能增产。如乌沙乡利民社在下低圩田插六十亩双季早稻,双季单产七百九十斤,比双惠社低圩田插二十亩中稻(大叶稻)每亩收四百二十斤多产三百多斤。双季连作的季节问题十分重要。根据我县的气候规律,圩区和丘陵区早稻在清明前7—10天最适宜播种;移栽期不论山区、圩区、丘陵区,一般都在立夏前7—10天为宜。晚稻宜在芒种前播完,移栽期应在立秋前完毕。这样看,时间是比较紧的。如何抓得又稳又准?除事先做好劳畜力安排和肥料等准备外,还要妥善解决与前作午季的矛盾,以及早稻收割、晚稻抢插的劳畜力负担能力。解决的办法,总的说来,就是在保证增产的原则下,在适宜的季节内,尽量把茬口的距离拉长。具体方法是做好午季安排(双季稻前作主要是绿肥油菜和三月黄大麦)、品种调剂(如南特号、大叶稻可与小红稻连作,浙早503,60早,可与猪毛簇等连作)、分期育秧和寄秧等。”
“插双季稻抓住了以上问题,就能保收。要想保证丰收,这就要靠提高技术了。……”
讲解员耐心而又详尽地解释着贵池县的双季稻问题。看了展览会后,观众不但学习了许多农业技术,也深刻地体会到,右倾保守思想是多么害人。它的确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非坚决把它搬掉不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