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6
第4版()
专栏:

“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
曾志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所谓“走马观花”,就是说领导干部利用较短的时间深入实际中去作“面”的观察,对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一件工作或几件工作,作轮廓的了解,大体上弄清问题的性质。
“走马观花”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是,“走”了“观”了总比不“走”不“观”好。因为即使“走”得很快,“观”得也不够仔细和深入,但“走”得多了“观”得多了,收入眼底的现象就多。集中、分析、研究了这些现象,事物的本质就会显露出来,问题的性质就会明朗化起来。
“下马观花”当然比“走马观花”好,“下马”就不会像“走马”那样仓促,可以作一些比较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工作进展的情况和过程,可以比较深刻地发现和及时解决一些问题。
领导同志如果能够经常“下马观花”当然很好,如果由于工作繁忙,不可能经常“下马”有时只能“走马”观花,也未尝不可。但不论是“走马”还是“下马”,关键都在于“观”不“观”花。只要真正“观”了花,即使是“走马”式的“观”法,对工作也有好处。如果只“走马”而不“观”花,即使天天在下面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整个中国都跑遍了,还是于事无补,而且白白浪费了国家很多旅费。
“观花”的目的是在于“评花”,就是说要看看哪些“花”好,哪些“花”不好,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这样,就可以使好“花”多开放,坏“花”不再开。“评花”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枝“花”提出自己的意见来,一种是对许多枝“花”加以评论。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不对一枝“花”进行评论,对许多枝“花”也就会提不出自己的意见来。
但是,“走马观花”或者“下马观花”直至“评花”,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已经做到了的。有些领导干部虽然经常到基层中去,但却是只“走马”“下马”而不“观花”。不“观花”当然不能“评花”。煤炭工业部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张文,就是这样的领导人。1957年第四季度,张文曾在峰峰煤矿停留了十多天,要说“下马”也算得是“下马”了,但却不“观”花,而是住在招待所睡觉、打扑克。因为张文打扑克的兴味太浓,到招待所去找他谈工作的矿务局负责同志,只好望而却步。
像张文这样不管是“走马”还是“下马”都不“观花”的领导干部,虽然是个别的,但影响却非常坏,难怪有些同志在整风中要气愤地批评这样的领导人是“参观旅行家”。
但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以张文为戒。不论是“走马”或是“下马”,都不要做“参观旅行家”,而要做一个“观花”,“评花”的“专家”。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不断地跃进,一切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就能肃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