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山西农业生产面貌 三年内将基本改观 争取山区水利化 低产变高产 今年亩产二百斤 三年翻一翻 陶鲁笳代表谈山西省为实现“苦战三年,争取农业生产面貌基本改观”的口号而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7
第9版()
专栏:

山西农业生产面貌 三年内将基本改观
争取山区水利化 低产变高产 今年亩产二百斤 三年翻一翻
陶鲁笳代表谈山西省为实现“苦战三年,争取农业生产面貌基本改观”的口号而斗争
我完全同意李先念副总理、薄一波副总理、彭真副委员长和吴玉章主任分别向大会所作的报告。薄一波副总理在报告中,谈到农业的时候指出,我们的口号是,“苦战三年,争取在三年内,使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基本改观。”现在我就山西的情况,谈一谈我们如何为实现这个口号而斗争。
(一)
改变农村自然条件 进到一个新转折点
山西农民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所做出来的成绩,就赛过过去的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人们改造自然,化害为利的斗争,已经发生飞跃的变化。过去想不到办不到的事,现在办到了。
从去年十月下旬开始,山西农村中,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在全民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建设运动掀起了一个难以想像的热潮。它使整个严寒的冬季变成了不平凡的春天。全省一千三百多万农村人口中,投入到生产建设战线的男女农民就有六百六十多万人。从东边太行山的脊背上到西边沿黄河的丘陵沟壑里,从晋南洓水河的两旁到雁北桑干河的沿岸,到处都可以看到日日夜夜在征服自然的战斗队伍。去年十二月间,在晋南的平川和山区,我看到过许多动人的场面。那是一个白天,天空飘着雪花,地上一簇一簇的人群,真像作战那样,紧张地在挖土、打夯、搬运。这边传来了石工用炸药爆破石头的放炮声、那边鼓动员用喇叭筒传出了宏亮的报捷声。这里飘扬着流动红旗,那里贴着大字报。一块一块的标语牌上写着的是:“地冻工不停,下雪不收兵”“过黄河,跨长江”等等豪迈的战斗口号。如此惊天动地的干劲,怎么能使我们的山河不变色呢?
那末,在过去三个多月中全省农民究竟获得了何等辉煌的战绩呢?在兴修水利方面,已经完成和正在施工的水利工程约四十万件,共可增加灌溉面积八百万亩。其中已经完成的为四百五十八万亩,尚未完成的三百四十二万亩,预计到四月底以前即可完成。这样,只用半年的时间,全省增加的灌溉面积就等于解放以前几千年原有灌溉面积——三百六十万亩的二点二倍,等于解放后八年内增加的灌溉面积——六百二十八万亩的一点二倍,等于兴修水利成绩最大的一九五六年所增加的灌溉面积——二百七十万亩的三倍。同时,还改善了原有的灌溉面积一百四十四万亩,改良盐碱地和低洼地八十三万亩,已经完成和正在施工的防洪工程九千三百八十七件(其中已经完成的占百分之八十),可以保护耕地七十七万亩,保护村庄六百八十个,还可以拦洪淤泥增加耕地五万多亩。这些也是解放以来任何一年不曾有过的成绩。在水土保持方面,已经完成和正在施工的治理工程约二十六万件,共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一千五百万亩,其中已经完成的治理面积为一千一百万亩。数以千计的新的大泉山在各地出现了。预计到四月底以前完成的治理面积即可达到二千万亩。这就是说,只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的治理面积就等于过去三年的总和——二千八百万亩的百分之七十一,等于成绩最大的一九五六年全年所完成的工作量。在植树造林方面,已经完成荒山造林一百二十万亩,封山育林三十二万亩,“四旁”植树六百 万株,采集树籽一百五十万斤,新增苗圃面积一万七千亩。应该特别指出,在山西冬季植树是没有习惯的。许多地方去年冬季却打破了常规,大量植树,发展苗圃,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创举。另外,在此期间,还积了农家肥料约十六亿担,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修建的公路、大车路、山区道路,也比过去任何的一年为多。
一个冬天就做了那么多的事,又做得那么快,试问工作的质量好不好呢?节省不节省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次大规模的生产建设运动,由于有了一九五五年冬季生产建设高潮的经验,一般农业合作社不但各项工作的办法多了,而且都有了一套管理制度,特别是有了质量检查制度和验收制度。因此,不仅做到了又多又快,同时也做到了又好又省。以水利建设来说,在去年冬季已经完成的工程中,合乎质量标准的占百分之九十五,而在一九五五年冬,合乎质量标准的工程只占到百分之七十五。每亩灌溉面积平均所需的投资(劳动力不计)为六元(所需全部投资,全省农业社社员就拿出了四千五百万元。这比国家拿出的投资数要大一倍多),而在一九五五年冬却为十一元。
由上可知,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所做出的成绩,就赛过了过去的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应该怎样来估价这次运动的意义呢?当然,只是歌颂“奇迹”还不能理解它的全部意义。重要的东西,不仅是惊人的数量,更重要的还在于经过这次运动,人们改造自然,化害为利的斗争,已经发生了一个飞跃的变化(即质的变化)。或者说,这个斗争已经进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们得以从保守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有了改造自然的坚强信心和丰富理想。从此,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将由过去几年的有起有落的渐进阶段进入到一个高速度地前进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正如农民们所说,“过去想不到、办不到的事,现在办到了。”“从此我们能够不再靠天吃饭了。”这两句话恰当地说出了这次运动的全部意义。
(二)
谁说山区不能实现水利化
山区群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出许多寻找水源和利用一切水源的好办法,不让雨水、河水白白流走。群众也因地制宜创造出多种多样办法引水上山。现在山西山区因这些办法已有近千个农业社基本实现水利化。群众还提出了“万亩旱地变水田,不花国家分文钱”的口号,勤俭办水利。
能不能在三年内,使农业生产的面貌基本改观呢?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在三年内使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基本上转变为有利的情况。根据过去三个多月改造自然的前进速度来计算,我省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可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三千万亩,三年合计为九千万亩,即占需要治理面积一亿亩的百分之九十;每年可以增加灌溉面积一千三百万亩至一千五百万亩,三年共可增加四千三百万亩,加上原有的灌溉面积,共为五千三百万亩,即占全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六千三百万亩(五百万亩牧草地不包括在内)的百分之八十四;每年可以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一千二百万亩,三年合计三千六百万亩,加上原有的绿化面积,共为五千六百万亩,占全省宜林面积七千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的百分之八十。由此看来,三年基本改变自然面貌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在山区实现水利化的问题。我省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耕地是在山区。山区能否实现水利化,显然是我省使农业生产面貌基本改观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现在,一般人对于控制水土流失和实现绿化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它们的速度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于平川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半山区能否实现水利化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但是,在条件比较困难的山区能否实现水利化的问题,有些人却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们想不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即:在山区没有水源或者水源不足怎么办?有了水源,又如何引水上山?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办法多得很。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我省在新增加的四百五十八万亩灌溉面积中,在山区的就占半数以上,这就是一个明证。我省每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四百公厘左右,水源是不算充足的(当然,应该估计到,全省实现绿化后,降雨量是会增加的)。但是,山区群众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出许许多多寻找水源和利用一切水源的办法。这些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一个叫做蓄水。就是用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池、水窖和打旱井等办法,不让雨水、河水白白流走。这就必须和水土保持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永济县阳祖乡采取在梯田上修建水窖群的办法,蓄积来自高处的洪水,既可保持水土,又可把蓄起来的水自流灌溉到梯田里。这个乡的红春社,修成二十个水窖群(包括六百个水窖)即可增加水浇地一千亩。这是梯田水利化的一个好办法。另一个叫做找泉,挖泉,截潜流。全省在过去三个月中,就在山区三千五百多处地方发现和挖出了水泉。正是用了以上这两个办法,许多山区过去被认为没有水源的地方,现在都找到了充足的水源。至于有了水源又如何引水上山呢?山区群众也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办法。例如:用打洞、填沟、架渡槽等办法开转山渠道;在有潜流的地方,用缸管铺设地下水道;用动力机构或畜力水车抽水灌溉高地;在河流的发源处,从水流的相反方向,打洞通源,引水倒流,等等。现在我省山区就是用这些办法,已有近千个农业社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高平县陈塸乡原来是太行山上水土流失很严重的地方。最近两年来,他们根据水源和地形,用修葡萄式的水库,蜂窝式的旱井,蛛网式的渠道,形成引水上山的灌溉网,使原来的害河完全变成了利河,现在全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已经实现了水利化。这个典型经验,正在全省山区普遍推广。也许有人会问,山区水利工程艰巨复杂,农业社在缺乏投资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实现水利化吗?该县米山乡的农业社用勤俭办水利的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学习了陈塸乡的经验之后,去年冬季响亮地提出了“万亩旱地变水田,不花国家分文钱”的口号。果然不错,经过一个冬天的战斗,一万一千多亩旱地变成水田了。所需要的投资二万元,除了社内从公积金中可能拿出的以外,不足的部分完全由社员自动投资献料解决了。并且经过这次战斗,锻炼出了一支包括有三百多人的技术队伍。其中有十个“土专家”已经掌握了设计小型水库和渠道的技术。谁说山区不能水利化?难道高平县这两个乡的经验还不足以证明山区水利化不但能够实现,而且能够很快地实现吗?
(三)
低产区也能变成高产区
晋西北和雁北地区有二千多万亩耕地,粮食亩产量很低,过去订指标没有一个县超过三百斤。现在情况则大不同,干部和群众所想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达到四百斤,而是“过黄河”还是“跨长江”的问题。有的县已经表示要十年跨长江。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低产区的各县里,最近两年都出现一批高额丰产地和社。
在三年内,能不能使农业生产的面貌基本改观,在我们山西来说,向低产区进军,改变广种薄收和耕作粗放的历史传统,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据统计,在晋西北和雁北地区,有二千多万亩耕地,战前粮食单位亩产量,只有五十斤左右。解放以来的八年中,虽有增长,但还没有突破一百斤这个关;好年成也不过九十多斤。在这样的低产地区,能不能变成高产地区呢?这是干部和群众长期以来没有解决了的问题。经过三个多月全民整风和生产建设大跃进的具体实践,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个突变。在三个月以前,这些地区的各个县所拟定的十年规划,粮食亩产指标没有一个县超过三百斤,更不必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四百斤的指标了。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干部和群众所想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达到四百斤的问题,而是“过黄河”(过黄河是指亩产粮食达到五百斤,跨长江是八百斤)还是“跨长江”的问题。在最近省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晋西北的五寨、河曲,雁北区的朔县、阳高等四个县的县委书记,都表示了十年“跨长江”的决心。特别是五寨县已经肯定了“十年千斤县”的战斗目标。他们的这种决心是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呢?不,是有根据的。最重要的根据是:在低产区的各县里,最近两年来,都出现了一批高额丰产的地和社。去年虽然遭受到几十年来未有的旱灾,但是,阳高县还出现了两个粮食亩产四百斤以上的社。在其他各县玉茭、山药蛋(按四斤折一斤原粮计)亩产千斤左右的地,谷子亩产八百斤左右的地,也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高额丰产的地和社,原来的条件并无特殊优越之处。为什么在这里能够高额丰产,而在其他的地方不能高额丰产呢?总结这些社和地得以高额丰产的主要经验有三:第一,这些地方的水利、水土保持、绿化等项工作都做得比较好。这就把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严重不利的情况,基本上转变成为有利的情况。因而不但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土壤也有了很大的改良。第二,改变了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旧习惯。在这个低产区里,耕地按人口平均,每人少者七亩,多者十三亩。在这种情况下,耕作必然粗放。而土地只会越种越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许多农业社实行了“基本地”制度。即每个社按人口平均每人留种五亩左右的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其余的耕地逐步种植苜蓿和其它牧草或果木园。这样,在基本农田上就可以做到精耕细作,再加上扩大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等条件,就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由于大量发展了树林和牧草,牲畜和猪、羊相应地大量发展起来了。这就大大增加了肥料的来源,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农作物不施肥、少施肥的旧习惯。
由上可知,在加速改造自然的条件下,坚决地改革耕作制度,变广种薄收、耕作粗放为少种多收、精耕细作;同时,采取以增产粮食为主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这就是低产区向高产区飞跃前进的基本道路。我们坚信,低产区只要沿着这条基本道路,苦战三年,必将有成批的乡、成批的社,达到甚至超过粮食亩产四百斤的指标,从而使低产区的面貌基本改观。
既然低产区能够迅速地向高产区跃进,那末,我们就不能不重新修改已经远远落后于新形势的全省农业发展的规划。我们有决心有
信心,使今年全省的粮食单位亩产量,由一九五六年(年成较好)的一百五十六斤达到二百斤;棉花亩产(皮棉,下同),由一九五七年的四十斤达到六十斤。并且今年有十四个县、市粮食亩产要争取达到四百斤,四个县棉花亩产要争取达到一百斤。经过三年苦战之后,粮食亩产达到三百斤,棉花亩产达到九十斤。到一九六二年粮食亩产达到四百斤,争取达到五百斤;棉花亩产达到一百二十斤。
(四)
跃进条件具备领导要赶上去
在当前跃进再跃进的巨浪中,会出现许多矛盾,最本质的是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先进者大跃进就显得落后者更加落后。领导方面对先进者应该采取热烈欢迎和支持态度;同时应该采取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协作和参观展览等方法,使落后赶上先进,使先进更先进。
总起来看,现在实现农业大跃进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然而,决定的关键还在于领导要赶上去。这就是说,必须克服领导落后于群众的现象,必须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当前在跃进再跃进的巨浪中,指标和措施之间的矛盾,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都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就不能彻底克服干部中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就不能全面地实现大跃进。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方法,薄一波副总理在报告中已经指出了。这就是:“我们的方法是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学会运用这个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运用这个工作方法的时候,应该看到,上述的三种矛盾,是互相有联系的,而最本质的东西是先进和落后的矛盾。目前,不少地方存在的指标和措施之间的矛盾,常常表现为指标是先进的,而措施却是落后的。因此用推广先进经验的办法,来克服这种不正常现象是迫切需要注意抓紧的。而现在经常发生的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现象,又往往是先进和落后相矛盾的反映。先进者向前有了大跃进,就显得落后者更加落后,这就会出现更大的不平衡现象。我们对于这种由于大跃进而不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第一对先进者应该表现热烈的欢迎的支持的态度;第二应该采取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协作和参观展览等项方法,使落后者赶上先进者,先进者更加先进。可是现在有些人看到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却不是采取这两种态度,而是强调平衡,惧怕不平衡。看落后面多,抓先进典型少。他们对外界的一切新鲜事物,仿佛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欣赏自己的“杰作”。这种人正是薄一波副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所谓现状维持派。他们不懂得一切事物的发展,平衡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经常的。平衡被突破变为不平衡。经过努力,达到暂时的新的平衡接着新的平衡很快又被突破,又变为新的不平衡,如此螺旋式地前进,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在,在各种业务部门中,像有这样保守思想的人可能不是个别的。因此,解放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转变为真正的促进派,这仍然是今后我们的一个重要的领导任务。然而,要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领导干部就必须首先下苦功真正做到又红又专。否则,一个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家是不能说服别人的。因此,我们已经决定,从省到县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方面必须把整风运动继续坚持到底。并且必须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全面地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还必须采取分工负责,亲自动手,每人着重钻研和指导一门业务。为了农业的大跃进,我们正在全省范围内,从下到上建立和充实五支技术队伍,也即五个技术网。这就是:以农业试验田为中心的农业技术网,以苗圃为中心的林业技术网,以畜牧保健站为中心的畜牧技术网,以农业社常年建设队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技术网,以县营联合加工厂为中心的服务农业的地方工业网。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分工指导这些业务和技术,而且必须同群众一道,亲自参加各种试验工作,亲自带头和参加农业技术改革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建设的大浪潮中真正站在运动的前列而又同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才能取得指导各种业务和技术的资格,才能确有说服力地调动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总之,我们既要有乘风破浪,力争上游的革命干劲,又要有又红又专,适应新形势的革命本领。
各位代表:让我们大家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满怀信心地向着美好的未来。
我的发言,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