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百万富翁”社的两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8
第2版()
专栏:

“百万富翁”社的两年
本报记者 雷普
“五满”和“三多”
在福建,“百万富翁”社——海澄县莲花乡的黎明农业社早已全省闻名。在合作化以后的不平常的两年中,这个社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确是个大跃进。1956年,黎明社的七千七百多亩双季水稻每亩平均产量是一千四百五十五斤,比同年海澄全县平均产量高四百五十斤,比福建省双季连作稻平均产量高出七百二十三斤;如果按年度比较,这个数字,比抗战前最高产量增加48%,比1949年增加84.1%,比合作化以前的1954年增加16.69%。去年夏季虽然遭受风灾,早稻减产,但是全年产量也达到一千四百零一斤,比1954年仍然增产12.3%。
1957年年底,我在黎明社住了五、六天,了解到这个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发展粮食生产,而这个为大多数社员承认的、坚定不移的方向,是不断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以前年的统计为依据,黎明社总收入共一百十六万多元,其中粮食收入占85%以上,社员每人平均收入折款一百二十七元多。收入一千四百元以上的有四户,七百元以上的有七十四户,收入最少的五保户,平均也在六十元以上。贫农社员黄亚明描述他们的富裕情景时,说他们社是“粮食满仓,果树满山,河鱼满港,猪牛满圈,人人满意”的“五满”社和“粮食多、新衣服多、结婚多”的“三多”社。
悲惨的过去
对黎明社在粮食生产上的大跃进,还有很多人抱着不同的看法。曾有人断言,黎明社能够取得高额产量,决定因素是自然条件,或者至少起了主导作用。我想,如果人们抱了这种观点,肯定是对黎明社的误解,也可以说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思想障碍。从目前看,莲花乡这个地方并不坏,它是一块三面环山一面迎海的小盆地,山脚下一排排的柑桔、凤梨已经形成绿色的果园,潺潺长流的一条小河不仅形成良好的鱼港,而且形成七千多亩良田灌溉系统。但是,这样良好的条件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艰苦斗争改造过来的。在合作化以前,特别是解放前的莲花乡农民也有过最惨痛的时代,虽然有河,只不过是害河;有田,只不过是成片的乞丐田。当天旱的时候,山沟里的水源也断了,河也干了,成片成片的稻田等着旱死;海水又通过河道溢进田里,有的稻子被咸死了。涝的时候又挡不住山洪暴发,靠山的稻田常常遭受冲刷,变成大批沙质田。解放初期,莲花乡八千多亩土地中,沙质田有八百多亩,半沙质田一千五百多亩,起盐田一千亩,较好的粘质土田只有四千八百多亩。产量是非常悬殊的,“状元”田高产每亩达千斤以上,“乞丐”田的产量只有一、二百斤,甚至颗粒不收。解放以前,莲花乡一千二百多户农民的命运就是紧紧勒在这些乞丐田上的。1945年一次大旱灾,稻子全部被旱死,全乡有三百八十九人成为乞丐,有十五人饿死,二十九人自杀,卖妻鬻子的更多了。一直到今天,心里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向“乞丐田”要饭吃
1954年以前,这里还是互助组和初级社时候,在中共海澄县委领导下,便零零散散地开始筑海堤、修防洪堤,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但是,那时由于人心不齐,力量不足,较大的水利工程和大批改良土壤没有办法实现,大量的起盐田、沙质田仍然是丰收的主要威胁。1955年又受到一次百日大旱,一下抛荒了四千三百多亩土地。也就在这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里作了远景规划,第一次提出“向坏田进军”、“向乞丐田要饭吃”、“变乞丐田为状元田”的响亮口号。这两年中,全体社员采取了许多办法消灭水旱灾害,如在靠山的地方挖山塘、修水库,这种办法,既可以防洪又可以蓄水防旱;1956年,又建造了十多个关键性的水闸堵塞了海水的侵袭,充分供应了灌溉的需要,使那条小河成为最好的灌溉系统,而且养了十几万条肥鱼。
黎明社在消灭水旱灾害的同时,还对三千多亩起盐田、沙土田作了较彻底的土壤改造。社主任黄海澄说:这是他们“向老天要饭吃”,乞丐田变为状元田的一个决定性的办法。改良的方法是大量施用河泥和杂肥(垃圾)、牛粪、猪粪等有机质肥料和草木灰。对起盐田还结合“田尾挖沟,河水冲洗”的办法,使大量浮在表层的盐质,通过冲洗流入沟内。他们施用有机质肥料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坏田用的更多。在合作化以前,每亩平均施用二十八担(每担六十斤),1957年每亩平均增至三十八担,沙土田由二十二担增至六十三担多,起盐田由四十四担多增至九十五担,加上其它肥料,已经赶上过去富裕中农每亩的施肥量。他们施用的绝大部分肥料是“只费劳力,不花本钱”的,他们差不多每年都开展几次“千船万载,千堆万担”的积肥运动。不过还有缺点,他们喂的猪还不算多,没有足够的肥料基地,在今后要求更多肥源的情况下还不能满足需要。但是,黎明社明确的目标——向坏田进攻已经得到了突出的成绩,据调查:1956年和解放初期比较,沙质田每亩平均产量由六百斤提高到一千一百八十斤,增产96.6%,半沙质土田由每亩平均六百五十斤提高到一千二百五十斤,增产92.3%;起盐粘质土田由七百斤提高到一千三百八十斤,增产97.1%;而粘质土田从每亩平均九百斤提高到一千五百三十斤,只增产70%。从以上数字看,沙质、起盐田产量虽不如粘土田高,但增长的速度却超过了它。经过改良后的沙质土、半沙质土、起盐土土壤硝酸态氮含量一般已接近粘质土,均低于百万分之一,沙质土含速效性磷百万分之二,还低于粘质土百万分之三,但半沙质已经达到百万分之三,而起盐质土达到百万分之三点五。据有经验的人谈,像黎明社改良土壤的先进经验,不仅在沿海地区可以推广,而且在福建大多数山区也可以推广,黎明社的做法,对增产粮食,改变农村面貌,确是一个决定性的措施。
福建省类似黎明社的沿海平洋田约有二百余万亩,现在的产量平均不到一千斤,如果1958年这些地区的合作社,都能认真地、因地制宜地学习黎明社的经验,每亩以增产一百五十斤计算,总共就可以增产三亿斤粮食,约占福建省1958年粮食增产计划的三分之一。中共福建省委已经号召各地向黎明社学习,相信在这大跃进的1958年,福建定能出现更多的像黎明社这样农业战线上的新旗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