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常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19
第4版()
专栏:迎春曲

我们的常规
张春桥
也许是当过几天报纸编辑的关系,这几天,每当打开报纸,看到千百万条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奔流,又有了新的跃进的时候,总是想到夜班编辑的快乐。
最好的消息,在读者没有看到以前,编辑当然先看到。1949年的一个春夜里,当江南的人们都在等待着天亮、江北的人们伫守着捷报的时候,“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条渡江新闻,已经到达编辑部了,从这天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好消息真像雪片飞来,出号外都来不及。1956年1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那些欢乐的日子里,夜班编辑室又是沸腾起来了。碰到这种大跃进的日子,当编辑的,往往是又高兴,又困难。我们眼前的这些日子,几万万人乘风破浪大跃进的英雄气势,给编辑带来的,会是更高兴,更困难。高兴不用说了,困难是:用最准确、最生动、最鲜明的语言,来歌颂人民的胜利,这本来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最大的真正的幸福,这时却特别感到语言的贫乏。但是,这种困难,对那些有志气的文字工作者,往往成了一种力量,激起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当他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个好的导语、一个好的标题的时候,那真是最大的愉快,而我们的报纸,也随着生活的奔流有了新的跃进。
这种情况,是我们作读者的也看得到、想得到的。
我想,这种战胜困难的创造欲望,这种从一个跃进到一个跃进的发展形势,不只在夜班编辑生活中有,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革命中,更是天天看得到的。我甚至想说,这是我们生活的常规。编辑部所发生的,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人的另外一种常规。几万万人欢呼着跃进、跃进、再跃进!有些人却只在那里踏着右脚,念念有词地默诵着常规、常规、第三个常规!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革命,应当是风平浪静的,只要照例上班下班,照例批批公文,照例吃饭,照例睡觉,一切照例,也就一切照常,社会主义革命变成“照常”,据说,这才叫常规。他们也不是一步不想走,但是,走起路来,总要有很多讲究,像私塾里的老夫子一样,专门迈八字步,生怕一脚踩着一只蚂蚁。如果有谁果然踩着一只蚂蚁,那就是“冒进”了,那就“不得了”、“糟透了”!不是说要学习愚公移山吗?好得很,那就一镢头、一铲子地慢慢来吧,反正还有后世子孙呢,一代一代地移下去,“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愚公的英雄形象,到了他们的眼睛里,也变了样子,只剩下这么一个老态龙钟、步履维艰的样儿了。如果他们只是自己这么按自己的常规办事,还算罢了,他们还要所有的人都按他们的部、就他们的班,谁如果多做了一点事,他们还会说这是“好大喜功”,连后代子孙的事,也“包办代替”了。
幸好他们的这一套常规,信奉的人还没有那么多。他们也没有办法把几万万人的手脚都用他们的常规一一锁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无穷无尽的。像原子核一样,当它还没有被打开以前,它是无声无息的,好像一点力量也没有,完全可以按“常规”办事。但是,当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旦被共产主义思想燃烧起来的时候,无穷无尽的连锁反应就发生了,“八亿,八亿,再八亿!”这不是淮河两岸人民的声音吗?“跃进,跃进,再跃进!”这不是全国人民的声音吗?这时候,步履维艰、老态龙钟的常规老人,再喊几声“常规!”也没有用了。革命就是跃进,革命是按照它自己的常规突飞猛进的。
这当然不是说,常规老人就没有了伴侣。在我们队伍里也还有他的三五好友。在我们的脑子里,有时也还有他的声音,还影响我们一些人。就是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大跃进的时候,我们也还可以听到常规老人的窃窃私语,“到时候你们又要检讨冒进的!”我们说:按照旧的常规过日子的时代过去了。你没有听过这一段话吗?
“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你不是喜欢“常规”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我们的人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看见了自己的伟大的前途,因此,革命干劲才这样足,才这样努力地向前跃进。如果你一定要坚持按你的常规走路,恐怕连听我们“到时候检讨冒进”也望尘莫及了。因此,就是为了听我们“检讨”,我劝你也还是打破你的常规,快些跟上来吧!
?新华社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三一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