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上海的星期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22
第4版()
专栏:

上海的星期四
本报驻上海记者、本报通讯员集体采写
不少人关心着上海市在提出打掉官气和暮气、发扬革命朝气以后的情况。那么,现在我们就请亲爱的读者们,和我们一起来巡视一下上海的一个星期四吧。你将从这里看到在当前大跃进形势中上海的一些生气蓬勃的片段景象。
星期四,是上海的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自从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把星期四作为市、区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无会议日”之后,星期四就成了不平常的一天。而这几个月来,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这个活动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发展了。在这一天,全市范围的广大干部,普遍地走出办公室,进行群众工作。
任何时候都要向好的看齐
今天是2月13日,星期四。
上海天气晴朗,气候比较冷,早上温度在零下五度。市委办公大楼里,书记们、部长们的办公室里都静悄悄的,除了值班的同志以外,他们都下基层去了。上海爱国卫生运动今天开始大评比,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书记处书记陈丕显、魏文伯,副市长曹荻秋、许建国、刘季平等负责人,全部参加了基层单位的检查工作。记者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同志、西郊区人民委员会的朱区长,首先到了西郊区的华村乡。在这里,魏文伯同志检查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亲自到河边查看了钉螺是否已经彻底消灭。
下午五点,又到了离华村乡有十里多路的宝南乡。魏文伯同志显然已到这里来过多次,他成了一个熟练的向导,把我们领到一条修整得异常整洁的河边,沿着河没有杂草,没有砖头瓦砾,松软的泥土平铺在河岸两边,魏文伯同志一边走,一边对朱区长和乡总支书记陈林海同志说:“解放军同志帮我们修整的这些河道真是漂亮。沿河的瓦砾砖头太多了,这些常常是钉螺隐身之处。当然群众修整的河道是可能会比解放军差一些,但我们任何时候总要向好的方面去看齐,特别是领导者心中应该更有数些,我建议最好选择一个机会带那里的支部书记到这里来看一看。”
下工厂开“现场会议”
一清早,记者就赶到了榆林区的第三毛纺厂。第三毛纺厂是榆林区开展了反浪费的十七个工厂中跑在最前面的一个。今天中共榆林区委第一书记夏明芳和一些部门负责人,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议”,向这个区的其他工厂介绍经验。来自各厂的干部把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第三毛纺厂党委书记介绍他们厂的反浪费经验。第三毛纺厂的党委书记风趣地说:“我们厂的领导干部在反浪费运动中建立了一种‘上朝’的制度,每天早晨七点半,党委书记和厂长便带着一批文武将相——各部门负责人去‘上朝’,我们不是去朝见皇帝,而是去看群众新贴出来的大字报,大家一边看,一边就把大字报提出的问题当场分配,回去就立即处理,这样做,整改速度就快得多了……”
介绍之后,大家就分头参观国毛三厂的大字报,参观车间生产情况,以后又举行漫谈和讨论,最后并由区委书记作了总结。好些反浪费还搞得不好,或者还没有开展起来的厂的干部参加了这次会议以后,都说是“这一下摸着了门道了。”
这种“现场会议”在榆林区是个新东西。这里过去开会的常规是:不论讨论什么,都把基层干部找到领导机关里来,大家各讲一套,会议时间拖长,效果也受限制。这次整改中,区委领导上坚决打掉官风,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摸经验,并且就在基层推广经验。在国毛三厂这次会议以前,榆林区委书记已在本区的公私合营同仁合金厂里召开过一次“现场会议”,总结和介绍了这个厂勤俭办企业的经验,使参加会议的全区工厂负责干部受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厂长下车间拜师傅
“艾丁厂长早上一来,就到车间去了!”上午,记者到国营上海机床厂去找艾丁同志时,办公室的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在工具车间里,有着二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艾丁同志,手里拿着一卷图纸,站在一台车床旁边,正虚心地向操纵这台车床的青年工人请教,询问着一个机件的加工程序,学习生产技术。艾厂长对记者说:
“今天我是下车间拜师傅,先接上关系,春节过后,我们还要订一个师徒合同。”说到这里,艾厂长就弯腰替他的师傅搬加工的机件,就像一个很好的学徒那样。
吃过午饭以后,艾厂长又找了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向他们请教今年要生产的二十二个新品种的性能和精密度。艾丁说:“从去年6月份起,我每星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起初是到厨房里帮助卖饭、卖菜和做清洁工作,后来到车间里做生产辅助工作,搬搬东西,扫扫地等,这对改变人们对这些劳动的不正确的看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不能很好地和领导生产结合起来,因此,我想今后参加劳动,主要是学习生产技术,以便具体领导生产,逐步做到又红又专。”
驾驶员宿舍里的来客
公平路汽车一场二、三队的驾驶员宿舍里,星期四一清早就进来了几位客人,当大家发现他们就是交通局局长王季芬、副局长李绍周和党委书记顾开极的时候,就高兴地围了拢来。大家坐在床边上,很快就无拘束地讨论起了当前的生产高潮问题。三十万公里无大修、延长轮胎使用寿命、节约汽油等方面,各地都已经发起了竞赛,汽车一场有没有条件应战?有些什么困难?这是今天他们下来向工人们请教的主题。十几个工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条的加以讨论,讨论结果是:三十万公里无大修的倡议可以响应,这里的车子有的已做到十三万公里以上无大修的纪录,再努一把力是有希望达到这个指标的。汽车轮胎也可以做到行驶十万公里翻修一次。讨论的结果,大家还提出了一个“每百公里节约三公升汽油”的倡议。
在讨论到安全生产的时候,已经有三十年工龄的装卸组长陈宝林激愤地说:“谁说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同意。”他向首长叙述了他的工作情况:他是专装钢铁厂的铁焦圆盘的,这活重而笨,最容易出事故,可是他所领导的小组,因为工作中谨慎小心,就从来没出过事故。效率也提高了,过去装一卡车圆盘要三十分钟,现在只要六、七分钟。大家听陈宝林这么一说,都承认安全生产的指标确实还可以提高。
工人们接着又提出了他们目前工作中的苦恼:各有关方面对他们的协作配合不够。比如,他们的汽车每天早晨七点半就开到工作地点,可是仓储部门要九点钟才办公,使得汽车大批的在仓库门口空等。也有些部门不重视运输计划,食品公司要冷藏车就是这样,几乎经常是一会儿要车子,一会儿又不要了,冷藏车整天徒劳往返,浪费了许多汽油和人力。
把工作问题直接地带到下边去,和工人们商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坐在办公室里依靠一层层的汇报,这是上海交通局领导干部在整风以后领导工作上的一个大改革,这种做法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今天,他们坐在床边上和工人们的一席谈话,使他们对交通部门的生产高潮问题,心里亮堂得多了。
农业社里的生力军
这天一清早,走向郊区的大路上,不绝地行进着群众的队伍,他们冒着严寒,出发到郊区去义务劳动。
我们看到的是由中共芦湾区委一百二十四个干部,包括区委书记和各部部长等组成的一支队伍,他们一早度过了黄浦江,来到了东郊金桥乡金联社。这一带郊区最近正在轰轰烈烈地兴修水利,但因为这里工人家属多,劳动力缺乏。下放在这里参加劳动的芦湾区干部向本机关反映了这个情况,立即得到了本机关干部的响应。大家的劳动热情是那么高,以致还未开始干活就使带队的同志为了难:人人都报名要干重活,没有一个人申请干轻活。最后只好实行强制办法,指定女同志和身体弱的同志作轻劳动。
到郊区参加农业劳动,是上海许多机关在星期四的一项经常活动,这项活动现在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机关与合作社之间的固定联系制度,机关有义务对它所联系的农业社给予经常的支援,同时这还可以加强和下放干部的联系。芦湾区委的同志在归来的途中,热烈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要把这个活动制度化起来。
(附图片)
上海国棉一厂厂长和党委正副书记,在星期四学习湖北搞“试验田”的经验,深入车间的“试验田”,钻研生产技术。
俞创硕摄
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星期四深入徐汇区南平民村,栓查居民的除四害工作。
赵立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