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贵州高寒山区出现奇迹 青年试验田单季稻亩产三千多斤 共青团中央、中共贵州省委祝贺青年突击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23
第2版()
专栏:

贵州高寒山区出现奇迹
青年试验田单季稻亩产三千多斤
共青团中央、中共贵州省委祝贺青年突击队
本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贵州金沙县禹谟区打坝乡出现单季水稻亩产三千零二十五斤的空前纪录。创造这个新纪录是民丰社的青年突击队。1957年他们接受外地先进经验和当地老农经验,在二亩五分九厘较好的土地上试种水稻,秋后共收稻谷七千八百三十五斤,平均每亩三千零二十五斤(晒干后是六千三百九十九斤,每亩平均二千四百七十斤),相当禹谟区单季水稻平均亩产量的八倍多。
远在1956年春,民丰社就建立了由十五个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青年们趁着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修了一条二里长的水渠,把这块原来种玉米的二亩多地改种水稻。这件事情,得到乡长和许多党员的支持,队长余昌贵参加了县农业技术训练班学习。回来后,他便把学到的水稻泥盐水选种、温汤浸种、新式秧田、密植等技术,向全体队员传授了。过去这块田种玉米亩产三百九十斤,结果1956年,种水稻亩产一千零六十一斤,比过去种玉米多收六百余斤,提高产量一倍半。
但是,1956年虽然推广了一些新技术,但因缺乏老农的有力指导,再加上受了轻旱,产量仍然没有达到青年们的希望。
秋后,为了争取第二年更大的跃进,团支部肯定了突击队的成绩,同时批判了不尊重老农、不虚心向老农学习的思想,并提出了“主动团结老农,向老农学习”的口号。老年农民看到试验田得了丰收,青年也变得虚心了,于是态度也转变了,并且加强对青年的技术指导。1957年青年和老农开了七次座谈会,使老农的经验和新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并得到实际的运用,为丰产打下了基础。
由于学习了老农的经验,这块水稻到快收割时,稻秆有四尺八寸高,每穗一般有三百八十粒,最多达四百二十粒。共收稻七千八百三十五斤,平均亩产三千零二十五斤。年轻人乐的跳起来,老年人也眯着眼笑了,青年向老年人说:“这是你们的功劳呀。”老年人回答说:“不,这是你们干的。”
去年年底,县里开四级干部会要找先进,赶先进,找到了这块丰产田。省、县干部、社干部、农民一批批来参观,交流经验。在这件事情的推动下,全区掀起一个兴修水利和土变田运动,今年土变田达三万一千亩,比数千年全区所开的水田还多53%。
亩产水稻三千零二十五斤是否到顶了呢?没有。现在年轻人正在总结经验,检查漏洞,计划今年再增施肥料,推行座粪插秧,改小株密植为三角丛植,并实行其他技术措施,为争取实现“六个八百斤”而斗争。
又讯 共青团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同志分别致电致信向民丰社青年突击队祝贺。团中央的贺电指出:民丰社是在海拔一千公尺的高原地区创造这个成绩的。这个光辉的创举,有力地证明了,觉醒了的我国人民有着伟大的力量,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所提出的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粮食产量指标,不但完全可以实现,而且可以超额和提前实现。这个创举,还有力地证明青年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把勇敢创造和虚心学习结合起来,把蓬勃的革命朝气和切实地钻研技术结合起来,每一个青年都可以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周林同志的贺信中说:贵州处于高寒山区,人民生活比较贫困。但“人穷志高”,青年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精心试验、勇敢革新,创造了惊人的成绩,给那些“人穷志短”、“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悲观论者一个严重的打击。青年们的模范事迹有力的证明了贵州省山区的生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