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边耕边读 又红又专 华中农学院注意教育和生产紧密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24
第7版()
专栏:

边耕边读 又红又专
华中农学院注意教育和生产紧密结合
本报讯 记者古维进报道:经过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华中农学院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提出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书本,边耕边读,又红又专,苦战三年,生产自给”的豪迈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全体师生种植试验田(学生种的叫实习田),实行勤工俭学,使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
过去,华中农学院师生提起参加劳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说:
“这是培养劳动模范的办法,不是培养科学家的办法,只有在高级试验室里试验,才能培养出科学家。”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加劳动,学生们即使到农场和农业社实习,由于脱离实际,学习的东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去年有些学生派到农场作教学实习,农场的同志不欢迎,说:“学生劳动一天创造的价值,抵不上每天发给他们的两个馒头。”学生毕业以后留恋城市,不愿下乡。
去年11月整改以后,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一步,热烈响应院党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号召,学习农村干部种植试验田,同时进行开荒、种菜、喂猪、养兔等。现在,教职员种植的试验田有一百三十多亩,平均每人三分多田;学生种植的实习田六百多亩,平均每人二三分田(多的八分田)。为了准备春耕,师生正在积肥、修渠、整田。另外,有些学生深入农村调查总结生产经验。
与此同时,该院师生勤工俭学,开始参加了各种服务性劳动:一、义务劳动——每人每月以半天(即星期天)时间帮助学校进行绿化等;二、半义务劳动。每人每月以一天的时间参加农场生产,工价折半,两月来出工二千八百二十九人次,得工资千余元;三、全报酬劳动,在不影响学习的原则下,学生们利用星期天参加学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或在农场生产。去年11月至今得工资二千八百多元;四、副业劳动,同学们普遍组织了理发小组、补鞋小组、洗像小组等,每天课余开始营业,价钱便宜(如理发,每人八分),同学们非常欢迎。
两月来(从去年11月至今)的事实证明,教育和生产结合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培养了师生的优良品德。过去师生对于劳动有三怕:怕脏,见了大粪掩鼻而过;怕蚂蟥虫,有的人穿着皮鞋下田;怕累。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在积肥运动中,各班同学都盖厕所,挖粪窖,打扫教室和厕所(原来是工友干的),看见粪便和垃圾视若宝贝。有许多农学家从来不轻易下田的,现在都经常背着粪筐到处找寻肥源,在零下二度的天气里,学生们仍然赤着脚在塘中积肥。其次,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去年,教学人员进行了一百多个研究试验项目,但成功的很少,现在亲自培育试验田后,可以比较熟练的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系四年级学生过去实习时制订生产规划和财务规划等,需要技术员帮助,否则就无法进行。现在从劳动中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制订规划的问题解决了。他们提出,过去三年来没有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年内把它补起来;他们作的毕业论文,也比较深刻了。肥料土壤系三年级学生,过去连简单的堆肥都不知如何动手,也不会挖粪窖,现在很多人可以作出合乎规格的堆肥,得到农场工友赞许。学生们在参加农业生产中深刻体会到:参加生产是学习的总考试。第三,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健康。第四,解决学生费用,节省国家开支,从去年11月至今,学生们参加各种服务性劳动获得报酬二千一百一十元,有一百二十八人自动要求降低助学金,每月为国家节约三百九十点四元。
最近,该院传达和讨论了共青团三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全院共青团员和学生们的干劲更大,他们提出倡议:学校的生产资料很丰富,有农场、牧场、奶牛、猪、果木、湖沼、拖拉机等,还有二千六百多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劳动力,必须使这些人力、物力发挥充分作用,争取学习费和生活费,在一年内部分自给,二年内半自给,三年内全部自给。学生们还要求今后做到“三比”(比学习、比劳动、比志气)、五会(会犁田整地、会积肥施肥、会除病、虫、水、旱四害、会选种播种、会田间管理)、两保证(干劲、钻劲),在一年内把狮子山(学校住址)变成“丰产的大花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