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淮阳县贯彻“边建设,边使用”的方针 发动群众赶制提水工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27
第2版()
专栏:

淮阳县贯彻“边建设,边使用”的方针
发动群众赶制提水工具
本报讯 河南省淮阳县在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同时,大力赶制提水工具,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备能力,为春灌小麦作好准备。
入冬以来,淮阳县开展了日夜不停、风雪不止的水利积肥运动,在“一年实现水利化、保证亩产五百斤”的口号下,经过两个月来的艰苦奋战,已取得辉煌成绩,除涝任务已完成六十六万亩,扩大灌溉面积九十万亩。但由于淮阳地区历年遭受水灾,加之没有灌溉基础,因而在水利建设运动中,出现了重除涝、轻灌溉,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从田间工程看,除涝工程较好,灌溉工程较差。据检查,李集乡一千八百七十多亩麦地畦田,能灌溉的只有一百三十一亩;需要修整才能灌溉的六百二十九亩;需要返工的一千一百一十三亩半。该乡追风社生产队长刘文同说:“除涝可以普遍搞,灌溉只能重点搞;要是都变成水浇田,哪有那么多的提水工具呢?要全部实现水利化,除非政府贷水车。”县委发现这些问题后,随即查算了全县现有提水工具:水车四千五百七十六部,每部浇三十亩地,计浇十三万七千二百八十亩;煤气机十部,每部浇地三百亩,计浇地三千亩;辘轳八千个,每个浇地十五亩,计浇地十二万亩;挑杆、倒罐一万四千个,每个浇地十亩,计浇十四万亩,共计可浇地四十万零二百八十亩,占全县耕地面积一百八十四万亩的22%,尚有78%的耕地没有提水工具。这与今年实现水利化、全部变成水浇地的要求相距很远。因此,县委根据
“以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和
“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勤俭办水利的原则,提出了“边建设、边使用”,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及早动手,解决提水工具的号召,要求井井、塘塘有工具,三至五天全部轮浇一遍。同时,按照这个要求,并制订了初步规划:除购买抽水机和水车一千零六十四部,共可浇地二十九万五千亩外,计划发动群众制造风力水车一万部(每部可浇六十亩地)、脚踏水车一万部(每部可浇地四十亩),以及旧式辘轳等,达到全面灌溉。这个规划通过县水利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包括乡、社主要负责干部参加)等一系列的会议贯彻后,利用查、算、辩论的方法,调动了广大群众创造提水工具的积极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个“有钱出钱、有计献计”运动,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智慧,想办法,出主意,制造提水工具。在“依靠群众,大胆创造”的口号下,县检察院检察长盛广才(县委委员),在泥河乡和乡党委书记位景全同志亲自访问了老木匠工人孙益明、彭树凯等,经过七天的钻研,试制了木制手摇塘车。朱集乡淮锋社八个木工仿造了木制脚踏水龙。这些工具经过试验鉴定,效果良好,共同的特点是:投资小(每部二十五至四十元);出水率大(每部可浇地五十至六十亩,顶两部解放式水车);制造简单(一般木工一看就会);使用方便等。县委认为:依靠群众是解决提水工具的根本办法,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为此,县委确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朱集、泥河两乡群众创造提水工具的经验,并要求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县以副县长李钟晨同志为主,吸收县供销社等有关部门,组成制造提水工具物资供应组,各乡也在水利积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指定专人负责。
目前各地运用以师带徒、边作边学、参观实习、组织训练班等形式,已训练技术员二百九十七人,正在试制各式各样的提水工具。为了解决制造提水工具的物料问题,并开展了集资对料运动,截至2月13日,全县已投资八十四万多元,木料等实物折款十五万多元,除购买煤气机十一部、水车一千零五十一部外,已制造各种提水工具(包括风力水车、脚踏水车、手摇水车、辘轳、挑杆等)九百五十四件。县委从江苏省请来的四名制造提水工具技术员,已制好了一部风力水车、一部脚踏水车,并在八里庙乡红光农业社新打的坑塘里进行了试验。现在正分批组织各乡负责干部,带领木工、技术员参观学习,大量制造提水工具。
(中共淮阳县委办公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