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拼命干与创造性地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3
第2版()
专栏:

拼命干与创造性地干
姚世夫
中共江苏省委三届六次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苦干、实干、创造性地干”的口号,并且以这一口号,代替了过去曾经提出过的“苦干、实干、拼命地干”的口号。
“拼命地干”改成“创造性地干”,这一改,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标志着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这两个口号的共同精神是: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拿出革命的干劲来坚决完成任务。但在完成任务的方法上,后一个口号就比前一个口号更积极、更富有革命气息了。
应该承认拼命地干的口号在运动初期对于那些充满无穷忧虑保守落后的思想的人是很有刺激性的,对于某些穿着皮鞋下田领导生产的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也确实起到了敲起警钟的作用。然而,把这个口号普遍用之于群众,就很容易发生一些流弊。不少地方已经发现了严重的“夜战马超”的现象,造成了民力过多的浪费。在数九寒冬的夜晚,这个农业社和那个农业社,在水利工地上互相挑战。你不休息,我也不休息,你不熄灯我也不熄灯,以至一个劳动力每天一气要干十四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小时左右。群众的干劲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劲头却很难持久。还有的地方,社员们提出“向手掌心要粮”的豪语,打着赤膊,干着“让河水让路,让河泥上田”的水利、积肥运动。可是他们使用的仍然只是简单的工具,罗担和铁锹,几十成百的人窝在一块小地方施展不开,结果,劳动强度很大,工程效率不高。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和问题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据新华日报报道:江浦县永宁乡起初每天每人上工的时间在十四小时以上,可是全乡平均每人一天做不到二方土,以这个工效,要完成原订的一百万方的水利任务就要不停地挑土,一直挑到三、四月份。有些人开始失去信心了,要求缩减任务。永宁乡党委及时组织群众讨论:“今年治水是大治?还是小治?怎么来治?”讨论结果,大家想出许多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的办法,第六次修改冬春水利规划,决心要做二百万土方,等于解放以来水利工程总和的四倍。他们把盛土一百二十斤的粪箕改用能盛土一百六十斤的筐箕,又卸下双轮双铧犁的轮子,改装成运土车,工作效率就提高了三、四倍。以后又有人使用板车和改装牛车,改进滑镙等工具,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这样全乡平均每人每天都可以做到八方土。这个乡的好几个农业社每天每人做到十二方,最高的一个青年突击队,每人每天可做二十方土。
与改进工具的同时,还要合理地调整劳动组织,消灭工地上的一窝蜂大呼?的现象。江宁县翻身农业社的水利工程,普遍发生窝工浪费的现象,社员反映:“黄鳝、泥鳅一样长,扁担、棒棰算一样。”以后社干部征求了老农的意见,把任务分配到户,建立了个人负责制,挑土挖土合理搭配,做到人不闲、工具不停,全社劳力平均每天工效由一点八方提高到四方半以上。
应该冷静的看待这样一种情况:完成土方任务是好的,但完成土方数字愈多并不等于增加或改善灌溉的面积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正确的工程规格,乱挖一通,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现象。仪征县大仪乡动员群众想办法、出主意、献计策,经过辩论,群众提出以巴斗塘代替粪箕等许多花工省、蓄水多、工程快、收效大的好办法,先进经验推广后,全乡只要做三百万土方就可以实现水利化,做一方土就抵四方土的效益,原订三年做一千二百万方土实现水利化的任务也可以提前于今年完成。
在这万马奔腾飞跃前进的生产高潮里,正是人人对社会主义拿出贡献的时候,正如常熟县的一些干部所说:过去我们想到要做的事往往做不到,现在是不怕群众做不到,只怕干部想不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六亿人口的大国,该有多少诸葛亮啊?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想得到的事就做得到。让我们多动脑筋想想,多一些创造性的干劲,以不断向前跃进的革命精神,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吧!
创造性地劳动和工作,是一切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每一个干部和党员都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争取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红色专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