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充满革命精神的甘肃省水利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6
第2版()
专栏:

充满革命精神的甘肃省水利事业
本报记者 顾雷
(五)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依靠群众办水利事业,一直是甘肃省明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甘肃省大兴水利,并结合进行对大自然全面改造的时候,也正是国家大力进行工业建设的时候,国家无法对甘肃的这一事业大量投资。另外,甘肃农业生产在解放后虽然有发展,农民的生活还不能说“很富裕”,加上人口稀少,治理面积大,于是困难重重。这时,甘肃党组织没有叫苦,没有把眼睛望着国家,也没有放慢工作的脚步,而是面向群众。这个观念是很明确的。省委一再指示各级党的组织,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实现水利化。
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面,甘肃省抓住了下列三个工作:
首先是加强群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在甘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上长期干旱,在群众心理上留下了某些落后的意识,1953年大旱,党号召大家修水地,有许多农民不听,反而烧香磕头求雨。定西专区通渭县袁家沟农民打了一眼井深二丈八尺,一夜间水涨了一丈八尺,这本来是好现象,农民却认为是“海眼”,不敢用,填上了。有不少地方的农民根本不相信干旱可以被战胜。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是和“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不相容的。只有扫净群众思想上的封建迷信观念,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力量,水利事业才能大步前进。为此,各地采取了多种对比的办法教育农民:(1)调查水力资源和当前已有水地的数字对比,说明潜力很大,发展水田有广阔的前途;(2)培养典型,用水旱田对比,从经济效果上发动农民;(3)水利化的乡和没有水利化的乡进行全面收益对比,进行集体教育;(4)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对比,组织落后地区的农民到先进地区参观,请先进地区的人介绍经验,用亲身经历教育大家;(5)发动农民诉说过去生活痛苦,挖苦根和现在的生活对比,说明只有战胜干旱,才能永远把苦根挖掉;(6)当前的状况和水利的远景规划对比,指出兴修水利是走向更富裕的道路,用幸福的未来鼓舞群众的热情;(7)农民翻身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对比,说明只要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人一定可以胜天,水利化一定能实现;(8)合作化前后兴修水利状况的对比,说明农民组织起来以后,有大兴水利的力量。通过这些对比教育,使广大农民有了改造自然的信心。属于这方面可以教育大家的例子是很多的。皋兰县庄子坪农业社,原是“拉羊皮不粘草的干山,十种九不收的庄田”的干旱地区。解放前,每亩产量七八十斤。由于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绿化的结果,到1956年亩产量达到二百三十一斤。用千百万个类似的事实进行教育,使农民看到了未来幸福的生活,愿意从事艰苦的劳动。
贯彻群众路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的力量,支持群众任何一点积极性,表扬和推广群众的各种创造和经验。群众思想通了,行动起来了,力量是不可估计的。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目前都变成现实了。过去说水上不了山,现在上山了!过去说缺少建筑材料,群众创造了许多用石头砌坝、堰、塘、跌水的经验!过去说水位深,打井难,群众创造了许多打深井,自流井的方法!过去说提水工具不够,群众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车。总之,农民有了成千上万种的创造!东梁山群众,创造了在坡度很大的山地上进行浇灌的经验,全面地解决了山区的灌溉问题。打自流井的经验,可使全省很多地方解决用水问题,而且打法简单,速度快,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提水工具和建井的费用。根据张掖专区的计算,打一眼深三十到五十公尺的自流井,平均只需人工一百二十二个,资金三百二十九元,可浇灌五十亩地,每亩平均六元多,一年增产的收入即等于投资的两倍。全省已有无数事实证明,不管是什么样的工程,只要是群众出主意、动手干,总是又快、又好、又省。榆中县东滩乡群众兴办的黄河护岸防冲淤地工程,其中有三百六十公尺长的石坝一条,一百多公尺长的渠道及涵洞一个,据工程师估计需投资一百一十万元,但群众用五千元、二万个工日就修成了。张掖地区的群众,创造用卵石衬砌水堤八百八十公里只投资三百四十万元,如用洋灰则需要五千一百六十万元。其他如渠、坝、塘、堤、窖、井、植树、种草等,群众都有创造。甘肃省委非常重视这些创造,并且大力推广这方面的创造。
再一个重要问题是,合理的解决兴修水利的负担问题。这是从经济上巩固和发扬群众积极性的根本办法。建设需要钱,光靠热情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各地除了把当年主要的收益大部分分配给群众外,对于兴修水利所用的劳动日,按照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不受益不负担的原则加以处理。一般的是当年分配,分给同农业劳动日一样的报酬。在支援外社修水利时,本社没有受益的可以变工还工,或由受益的社给予一定报酬,或在收益中拿出一定数量的收入分配给有劳动没有受益的社。计算受益的时候,对于间接受益的(如上游治沟而下游免去了洪水威胁的)也计算进去,付出一定的劳动日。几个社联合兴修的工程,根据各社受益的多少,付出相应的劳动日。还有的地区,为了鼓励修水利的人,采取适当提高劳动工分,(比参加农业劳动的工分稍高些)的做法,还有的把参加修水利的劳动力分为几等,给予不同的报酬。各地对于这个问题的注意,减少了群众怕吃亏的顾虑,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
(六)新的形势 新的计划
1958年,甘肃省在过去水利工作的基础上,又掀起一个新的兴修水利高潮。根据各地报来的计划,1958年将新修水地一千三百三十万亩,而且主要是在山区。这个数字等于1956年第一个高峰的三倍半,等于解放前两千年修水地数字的近两倍,等于1957年实际完成数的十四倍,等于1958年原计划的近四倍。更可贵的是,自从武山东梁渠引水上山以后,自从各地学习东梁渠的做法以后,甘肃水利事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形势。这个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过去水地和水浇地大都在川里,而现在水利由平川走上山,走上塬了。只是天水、平凉两个专区,动工修建的引水上山的渠道即达五十四条,可浇地三百三十二万亩,以每亩增产二百斤粮计,即可增产六点六亿斤。水上山,在全省形成了运动,改变了几千年来水不能上山的习惯,这是提前实现山区水利化的起点,给开发山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这不仅是甘肃省水利事业上的大胜利,而且是全国山区水利化的信号。
第二,水上山后,更证明了“人定能胜天”,基本上肃清了各种保守落后思想,大大提高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纷纷集资,纷纷开发大型渠道。各地报来的计划1958年群众集资可能达到一亿一千万元,按全省人口平均每人约九元多。目前,有许多大型渠道工程,都是由群众集资兴办的。武山北梁渠,长三百华里,流经甘谷、武山县十五个乡镇,灌溉二十多万亩土地。这条渠要越过三十——一百公尺的山涧四十一条,三十公尺以下的小沟五十九条,要修十——六十公尺的隧洞十二个。这种艰巨的工程,群众都动手干了。这充分证明,群众不仅可以修中、小型工程,而且可以修大型工程,从而把兴修水利的技术提到了新的水平,把依靠群众办水利事业的方针提到新的阶段。
第三,水上山以后,使许多过去不敢想像的事情将变成现实,树立了旺盛的大胆的革命精神。最近由水利局派人协助定西专区勘察,准备7月份动工的洮河渠道工程即是个辉煌的例证。洮河从会川县柳儿林起,水位拔高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年径流量四十五亿公方,平均流量一百五十秒公方。这条渠将走在拔海二千公尺的山上,长一千公里,几乎等于运河的长度。它将灌溉会川、临洮、渭源、定西等二十一个县(市)七百余万亩土地,使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全部水利化。这条渠,也将大部依靠受益县群众的财力、物力、人力完成。
第四,水上山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据不完整的统计,各地农民需要水车一万零一百八十五个以及大量的化学肥料,新式农具等。这些东西目前已供不应求,这预示着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已经到来。
第五,水上山后,提高了人民建设山区的信心。水上山了,到处都有“跌水”,适于建立小型水力发电站,农民马上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现在,各地提出了要求国家供应一千二百台小型发电设备。仅据天水、张掖、平凉等专区不完全的统计,群众要求建设发电站八百零五个,这是繁荣山区的信号。正由于水上山以后,到处适于建立小型水力发电站,就预示着山区的电气化会早于平川地区实现,这也是过去没有预料到的事。
第六,水上山后,农民需要各种材料。据全省不完全统计,需要钢筋二百二十吨,水泥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吨,钢板四百吨,无缝钢管一百吨,钢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七吨,钢轨八百吨,加以水车、发电机、化学肥料及其他农业机械等。这是对某些工业产品新的突击,为工业产品扩大了市场,会有力的促进有关工业的发展。
第七,水上山后,各种水源都被充分利用了。于是出现了上游与下游、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用水的矛盾,迫切要求领导上进行流域规划,全面安排用水问题,而且需要使某些河连接起来,综合加以利用。这会促使领导上,把规划工作提到新的高度,以适应这一形势。而提高了规划工作的水平以后,反过来又会促进水利事业更迅速地前进。
现在,甘肃省正根据这一新的形势安排各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三年实现水利化,十年使所有山区梯田化,完全控制住山岭沟壑,永除水土流失之害,通过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秃岭,六年内使每亩粮食产量超过四百斤。
甘肃省大兴水利,改变自然面貌的全部过程,证明了几条根本性的经验:甘肃的水利事业,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胜利完成,才能一扫几千年萧条的景象,繁荣起来;甘肃省的水利事业,只有在实现了合作化以后,才可能在三年内出现两个高潮;甘肃省的水利事业,是在不断反右倾保守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实际上是一场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是思想上的革命,取得这方面的胜利才使水利事业充满了生命力;甘肃省的水利事业,是在充分依靠群众力量的方针指导下前进的,没有千百万人的积极行动就没有甘肃省的水利事业,这是实现水利化的根本保证;甘肃省的水利事业,是甘肃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充满革命朝气、艰苦奋斗的结果。如果全国各地都能用甘肃的这种精神大兴水利,那么全国的水利化必然会早日到来。 (续完)(附图片)
赛武松 吴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