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向一千个山头进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7
第2版()
专栏:

向一千个山头进军
本报记者 张沛 李连斌
山——财富的源泉
“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院。”这是江西省地形的概括。在全省山与田是三与一之比。
多么富饶的山呵。无边的林海,在严寒的冬天依然碧绿蔚青。成片的杉林、松林,和那高贵的檀木、樟木、梓木,在这里到处都有。江西是竹子的故乡,要多少有多少。板栗和作制酒原料的橡子像毯子一样铺满了山林。满山遍野的芭茅草和脱落的笋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造纸原料。
在松树上划一刀,就会流出松脂来。把松树枝砍倒埋在土里就会长出香菇来。你需要软木塞吗?这里有数不尽的栓皮栎。每年剥一次皮,剥了再长,长了再剥,剥一次比一次长得好。
这些山头有几千万亩油茶地。这些山头每年能够生产几十万担茶叶。这些山头是发展蚕桑的好地方。
可是由于长期没有人去开发,这些宝山一直沉睡着。合抱的大树腐朽了倒下了;大片大片的竹林,烂掉了;油茶山得不到开垦,茶树得不到抚育而日益荒芜。至于其它各式各样的“财宝”,当然只好任它自生自灭。
万宝山由于没有开发,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为荒山。荒山就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希望。于是人们就认为:江西为什么穷呵?就是因为山比田多。而不把山看成是财富的源泉。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不合理的事情。但是不合理的事情终归不能永存。共产党历来是破除不合理的先锋。为了造福于人民,党决心要恢复山的本来面目——财富的源泉。
大胆的理想和革命精神
“如果把农村经济比作一只鹰,那末已经耕种的四千五百万亩土地是它的主体,而一亿五千万亩的山区和二千二百万亩的水面,则是鹰的两翼。我们必须开发山区,开发水面,使雄鹰能展翅高飞。”这是江西省省长、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同志的一席壮语。
从去年6、7月起,中共江西省委就一直在摸索、研究和促进山区的开发。
一个大胆的理想在孕育着:用十年时间,变荒山为花果山,把全省的山区都建设起来。
战略部署随着理想出现了:建立一千个山区林、农、牧业基地,以这些基地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民,向山区大进军。也就是把全省山区划成一千个圈圈,以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垦殖场为核心、以农业合作社为依靠,形成一个庞大的山林建设和管理的体系。它的任务是垦殖四千五百万亩荒山,开发和管理已有的山林。
当时,人们对这个理想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找出一堆理由,担心这个理想不能成为现实。他们认为:第一是江西人少田多,南方很多省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亩地甚至不到一亩,而江西一千五百万农村人口,每人平均已有三亩地。如再去开发这一亿多亩的山区,那里有这样多人?一千个国营垦殖场经营的山林面积达三千万亩,以一个劳动力经营三十亩算,就要一百万劳动力,再加上山区各种加工场、作坊所需要的劳动力,总数达一百万以上。按3%来配备干部,需要四、五万的干部。我们到那里去找这样多的干部?第二,山穷,费力大,收益小,花大力去开发是得不偿失。这些理由实际上只是两个字:困难。困难诚然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或者是让江西的山区继续荒芜和贫困下去,或者是勇敢地把理想变为现实。党选择了后者。
山区的劳动力少,可以想办法从平原、从城市、从其它省移民;至于山穷的看法,则根本是错误的。最大的困难在于从那里调集这几万山区建设的骨干。
伟大的整风运动,促进了山区的开发。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把下放的五万干部中的四万五千人动员上山,作第一批山区的建设者。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上山的准备,在1958年新年的前夕,大批干部踏着二十多年前红军战士的脚迹,进入了各个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山头。
在这支大军中,除了几万青年干部以外,还有地委以上的老干部七十九人,县级干部近一千人。这表现了党的决心:这四万五千人不仅仅是拓荒者,而且要在生产斗争中把自己锻练成为又红又专的山区建设的骨干。
大胆的理想和革命的精神相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行动,向一千个山头大进军,变荒山为社会主义的金银山的战斗序幕就此揭开。
“社会主义上了山!”
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央红军北上长征以后对江西人民进行的大屠杀,使江西山区的人口减少了一半。这个残暴得令人发指的罪恶所遗留下的后果是:山区日益荒芜,山区的人不断流向平原、流向城市。解放以后,我们虽然对山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了各种支援,但山区人口外流的状况也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山区里甚至会听到这样一种令人痛苦的说法:“社会主义在城市里有,在平原上有,但是社会主义不会上山!”
然而,只要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事情就一定要变化。
当这四万多干部在新年前夕的大风雨中向山区挺进以后,就好像二十年前的八路军从老根据地挺进到新根据地一样,群情振奋,万民欢腾。井冈山综合垦殖场场长马廷士,在上山以前是江西省的副检察长,他是井冈山附近的永新人,1931年的红军老战士,这一带有许多干部和群众都认识他。当这次他带着六百多干部上井冈山时,轰动了沿途群众。上井冈山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从永新县出发,一条从遂川县出发,两个县的干部和群众都争着要上山的队伍从自己的地方走。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把队伍分成两个大队前进。
事情变化得这样快,“社会主义上山了!”这是现在群众的议论。
1957年的除夕,天空飘着大雪,山区的农民都待在家中停止劳动了,然而上井冈山的干部仍在风雪中继续生产。这件事感动了小行洲地方的一个老太太,她找到我们的干部正正经经地说:“你们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干部,我有两个姑娘将来一定要嫁给你们!”
上山的干部在这两个月中也发生了变化。在上山以前和上山以后,并不是一切干部都没有一点思想问题。想想看,几十个人挤在一个茅棚里睡觉,仅仅这一点,对于那些从小就住惯了洋房的上海姑娘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革命呵。听说,有一个有爱人而没有结婚的男青年,由于刚刚上山,一下不能适应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情绪上波动得很厉害,但是又不愿讲出来,于是就拚命给爱人写信,上山二十天写了四十封“情书”,平均每天写两封信。
劳动斗争,对于人们的教育是最深刻的。山区的富饶、建设的远景也鼓舞了这些年轻人。而目前的艰苦环境经过这一个冬天的劳动,在春季以后,就可以住上用自己的双手筑起来的房屋。到那个时候也可以有地方洗澡了。不要小看了这一点,洗澡问题曾经是有些上山干部思想斗争的一个“焦点”呢。但是最主要的是对上山的意义明白了,开始了解自己是在从事一件庄严的事业,而不是什么卑下的事情。于是一些原来打算“熬过这几年”的同志,现在计划接家属一起上山劳动了。95%以上的干部在劳动中表现很好,都下定决心,要在这所“农业大学”毕业。
干部上山,对于社会风气产生了剧烈的影响。现在光南昌市就有几千中学生要求上山。政府还不能马上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已上山的几万干部还没有完全安排好呢。不久以前在南昌的江西饭店举行了各个垦殖场的场长会议,这个消息被一些学生知道了。有七个中学生跑到江西饭店去,一定要九连山的场长带他们上山去。费了好半天的事,才把他们说服回去。可是我们都记得,一年以前,动员城市学生下乡上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呵!整风是提起一切的纲,由整风运动所产生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推进作用,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说明。
争取群众的第二次鼓掌
现在全省九十九个国营垦殖场,共计划经营林业面积四百万亩。每个山头都规定了联系农业合作社的山林面积。各个山头基地对本山的资源已经基本勘查完毕,纷纷提出远景规划和1958年的生产计划。原来认为十年才能开发一千个山头的计划已经遭到否定,大家决心争取在五年以内达到这个目标。不久以前,记者访问了大茅山的垦殖场场长曹镜沂同志,他告诉记者大茅山基地在今年准备干些什么。这些都是数字,然而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山的财富和山的未来:
林业:修整山林一万亩、人工更新迹地四百亩、种植杉木一千亩、种植红花油茶二十亩、播种油茶二十亩、种植棕榈树七十亩、培养新苗十亩。
果树:种植各种梨桃二百九十二亩共八千八百株。
农业:开荒水旱田二千五百亩、复种八二七亩、播种各种作物一千五百一十一亩。
畜牧业:饲养牛、猪、兔二千五百头。
小型工业:举办松香厂(年产松香二十五万斤)、锯木厂、米加工厂、造纸厂(年产纸七千吨)、挎胶栓皮厂、磷矿、小型水电站各一个。
手工作坊:石灰窑、砖瓦窑、木炭场各一个。酒坊二个、豆腐坊七个、水碓二个。
这只是大茅山一个山头第一年的计划。在五年中全省将建立起一千个山头基地。这一千个山头又将把周围的农业社带动起来,可以想像,经过五年的建设,江西山区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而山区面貌的根本改变,又必然会影响到全省农业和工业的进展。那时,雄鹰的翅膀更丰满了,就能够飞得更远更高。然而我们不是胜利的等待者,不是只会狂想的诗人。我们必须切切实实经过艰苦劳动打下山区的生产基础。“我们上山时,群众给我们鼓了第一次掌。现在我们一定要在劳动生产上开花结果,争取群众的第二次鼓掌!”这就是江西省四万五千上山干部当前的奋斗目标。(附图片)
梁栋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