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后来居上——记西安人民搪瓷厂提高产品质量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7
第3版()
专栏:

后来居上
——记西安人民搪瓷厂提高产品质量的经过
本报记者 吴钢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西安人民搪瓷厂的产品质量,本来不如上海,可是他们诚恳地拜上海同业为师,甘当小学生,虚心的学习,以后学生竟然赶过老师,跃居全国第一。
西安人民搪瓷厂是1952年新建的。那时,全国搪瓷品的生产远满足不了军民的需要。没有搪瓷工业的西北地区,要从千里之外的上海等地运来搪瓷品,运费很大。驻在当地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决定用战士们开荒生产得到的粮食,卖成钱,投资兴办搪瓷厂,给西北地区播下搪瓷工业的种子。二十多万元和从解放军抽调的几个党员干部,就是当时所有的一切。
不懂就钻
“隔行如隔山”,拿枪杆的一下办起工厂来,岂能没有困难吗?是的,困难很多;其中最困难的就是不懂。他们不懂生产,不懂管理,甚至连机器、原材料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也就是因为不懂,他们曾经吃过多么大的苦头呵!
不懂就学,困难的是他们连学习也不得其门而入。为了学习琅粉的配方,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到上海去。那时,上海的搪瓷业还是私营。他们请教资本家,回答是:“配方不能给,要用琅粉可以买,我们配下给你们寄到西安去。”他们想看一下配制方法,但是,连配粉室的门都不能进去。那时候,有个叫沈金鹤的,跑到旅馆找他们,自称过去他干过搪瓷厂,是懂得配方的工程师。他要求到西安去工作,条件是:配琅粉由他负责,配方不公开,每月报酬是二十袋面粉。为了尽快开工生产,这个厂的干部便接受了这些条件。1952年元月工厂总算正式开工生产了。
问题出来了。生产进行得非常糟。工程师总是关住门子配琅粉,配的琅粉总是不能用。领导干部再到上海去学习时,人们说:“唉!他是个‘跑合’的,怎么能干这个呢?”
眼看着国家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因为不懂技术,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怎样能行呢?党委会开会研究,决定领导干部亲自去干,钻研技术。厂长兼党委书记邸林杰学配粉,副厂长马儒英学涂烧,副厂长孙耀增学制坯。他们搜罗了工业大全等资料来阅读;到上海再去学习;搜集别人不用的各种配方来研究,终于渐渐地摸着点门道了。“搪瓷主要是手工业操作,社会主义的企业怎么能不让工人知道配方呢?你不公开我公开!”他们便把自己研究和学习所得到的材料整理、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工人,再共同和工人研究。工人情绪非常高。就在那时,他们也接到华东一家公营搪瓷厂的样品和配方,干部和工人研究之后,决定试验。但是,当邸厂长请工程师试验时,却遭到拒绝。而且当干部同工人要自己试验时,他竟然把炉子停烧了。干部同工人就到附近玻璃厂去试烧,结果,和工程师的说法相反,打出的样板非常好,使用这个配方之后,这个厂的产品第一次在西北地区为自己打开了出路。
此后,西安人民搪瓷厂新的技术力量渐渐成长起来。随着国家调来技术员张士达之后,公私合营后的上海搪瓷厂也派一个老工人、共产党员王月成,来支援他们。工人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不安和羞愧
生活总是在尖锐的斗争中度过的。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立刻出现。正像他们过去的战斗生活一样,一个战斗刚结束,新的战斗任务又在等待着他们。
1956年春,这个厂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产品无法销售;搪瓷品在院子里堆积如山。因为资金无法周转,没有钱买原料,甚至连工人的工资也没法开支。领导干部坐卧不宁,工人情绪非常低落;全厂职工焦急、不安,真是如坐针毡。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论说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比起1952年来,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和上海的产品质量相比,和日益增长着的群众要求相比,那就差得远了。群众纷纷来信批评他们,都说欢迎上海货,不愿意要西安货。
 有一天,张德生同志到工厂去。他看了每一道工序,听了厂长的汇报,和许多工人谈过话。最后,他向干部提出下列意见:“产品质量比1952年提高了;但应当向前看,人民的需要也提高了;和人民需要以及和上海相比,还差的很远。目前的中心问题是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成本。如果作到这点,人民会欢迎,生产就能增加;否则,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工厂的存在都要发生问题。”
话是开心的钥匙。这一席话给全厂职工指明了战斗方向。他们立刻行动起来了。为了征求群众意见,这个厂举办了展览会,工人还分头到农村和工厂去。他们还把上海的产品拿来和本厂的比较、分析、化验。一比之下,全体职工都清楚的看到:上海货外观漂亮,光泽好,造形整齐,花色鲜艳,品种多,价格低;而本厂的产品呢?不干净,大小不一,边子薄厚不均,搪粉不匀,又是粉疙瘩,又是麻点。当职工知道群众的批评和看了和上海货的对比之后,感觉到十分羞愧;甚至到百货公司或市场上,去看上海和本厂的产品、征求意见时,都要藏起厂徽。然而,这种羞愧的心理,激励着每一个职工。为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的劳动竞赛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苦干一年,赶过上海
领导干部带着工人分批到上海去学习,而后又把学习到的迅速运用,来改进自己的生产。他们得到公私合营后的上海搪瓷厂职工们的热心帮助。他们采用了上海卷边机,代替自己过去的手工卷边操作,既规格,效率又高。他们还根据群众的意见和以上海样品为借鉴,增加了几十种产品:有马勺、锅盖、灯罩、水壶;也有医药用具和各种容器。这一来,他们的产品由滞销而变为畅销,形势完全扭转了。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产品畅销的情况下,骄傲思想在职工中滋长着。他们以为本厂是西北首创,独此一家,不愁销售。“萝卜快了不洗泥”,人们注意的是产量提高,至于质量呢,都没有给以应有的注意。为了克服职工重量轻质的思想,领导上和工人算了一笔账:如果质量提高10%,就等于增加10%的收入;如果再落后下去,仍然会发生产品销售不了的危险。当工人认识到提高质量便是最大的节约时,他们便提出“1957年赶过上海,摘掉落后帽子”的战斗任务。而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全厂职工整整苦战了一年。从年初开始,他们就一步步前进,直到年底,主要产品的一级品就达到80%以上,超过了上海。
去年2月下旬,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工业管理局的干部,带着上海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来到了这个厂。他们和当地工业领导干部以及本厂干部,共同组成试点工作组,深入到车间去,和工人一道生产,同甘苦。他们以搪瓷生产三个工段里的中间工段——涂烧工段先进的第十小组为重点,发现了各个工段中一系列质量上的问题。然后,再和技术人员、工人共同研究、试验,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过去车间尘土飞扬,产品上垃圾点很多,干部就和工人、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彻底的扫除。琅粉配方上有缺点,干部和工人、技术人员共同从几十种国内外配方资料中,综合研究、选择和配制出最好的二十五种来使用。制坯中轧车压光不平,有绉纹,干部就同工人到天津去学习无绉纹压坯法,然后在全厂推广……。
经过一年的苦干,西安人民搪瓷厂的产品质量,终于超过了上海的产品。按照国家的指标要求,搪瓷的内在密着力是八千到一万克厘。就是说用重达八千到一万克厘的铁球,从一公尺的高处向搪瓷产品冲击下去,要求它的里层瓷不掉。但是,这个厂的产品已经达到一万二千克厘;不只里层黑瓷不动,就是连外层的瓷也安然不掉。上海有的产品最高才达到一万克厘左右。这个厂产品的光度也超过上海产品,达到九十度以上。外观也较上海的美观,搪瓷均匀而细致。耐酸、耐热都超过上海产品。过去西安销售部门都是从上海买来产品,做为验收当地产品的样品;现在正相反,上海销售部门却要买西安的产品,做为验收当地产品的样品。这个厂的产品价格也比上海和全国都低13%。
在广州举行的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这个厂的产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从那时起,他们的二十八万件产品第一次走入国际市场。从那时起,全国各地搪瓷厂不断派人来这个厂学习,或者要求派工人去介绍提高质量的经验。
三年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要防止骄傲思想,最好的办法是在打完胜仗之后,提出新的更艰巨的战斗任务。正当这个厂职工中滋长着骄傲思想的时候,党中央提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的战斗号召。头脑比较清醒的厂的领导干部,深知他们去年有的产品质量指标还完成的不够好;他们还没有掌握生产祖国建设日益需要的工业搪瓷的技术;他们还只知道一般搪瓷知识,和党所要求的又红又专相差甚远;然而最重要的,正像这个厂马儒英副厂长说的:“老天爷!大家都在跃进,你知道人家又想出什么好招来呢?人民和建设的需要提高了,你不前进就要落在后面。骄傲一下可了不得呀!”要向更高的水平前进。现在,这个厂的职工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口号:“三年以内在日用搪瓷上超过国际水平;八年以内在工业搪瓷上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目前,这个厂为达到国际搪瓷生产顶峰的战斗已经开始了。他们正着手搜集各国的资料和样品,还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学习各种新的经验。到各工业建设单位、少数民族区域和农村了解人们对搪瓷品需要的职工,不久就要出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