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渤海滩上的鱼米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12
第2版()
专栏:

渤海滩上的鱼米之乡
本报记者 金凤
沉睡了千万年的荒滩苏醒了。她欠伸了一下身体,舒展了一下胳膊,就给人间送出一亿几千万斤粮食……
河北省沧县专区东临渤海,可垦荒地有三百多万亩,约占总面积八分之一。这个专区耕地土质瘠薄,粮食亩产量很低,产不足用。自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四个粮食年度平均每年需国家供应二亿二千万斤粮食。特别是滨海的黄骅县,地广人稀,荒地集中,总面积四百四十万亩,荒地有二百多万亩。在这里,大自然慷慨地给予了土地,却吝啬付出粮食。每亩仅产粮食九十八斤,每年要国家供应三四千万斤粮食。
农民很早就曾来到这一片茫茫的荒滩,挑选土质好的土地开垦耕种。但是挡不住春旱秋涝,土地碱化,更挡不住洼虎子(地主)和海匪的劫掠和剥削。这样,多少年来,在黄骅县北大港这一片八十八万亩的荒滩上,只散布着六个小黑点似的村庄,一共才开辟了七千一百多亩荒地。就是这一片耕地,也浸透了农民的血汗与白骨。
1949年沧县专区在黄骅县办起一个国营农场,开来几部拖拉机,准备对付城东那一百来万亩荒地。从1949年到1951年,整整三年,才开出二万来亩土地,种上了大豆和高粱。但是,没有解决水的问题,土地没有洗碱和压碱,长不全苗。开荒失败了,人和机器陆续都调走了。
试种百亩水稻成功
1952年,北大港东北小小的上古林村,有二十三户组成了全专区第一个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1953年,合作社巩固、扩大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给人们带来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决心。上古林村支部书记唐玉平第一个提出开荒种稻子的建议。
“荒碱地里种水稻,这不是胡闹吗?”许多人惊讶地叫起来。
唐玉平让大伙的眼光看看他们的北方。村北二十里的地方,就是天津市郊区的小站,那儿出产的“小站稻米”全国闻名。过去,那边也是一片荒碱洼地,老年人还能记得起是清朝末年的屯军在那里开的荒。唐玉平问大伙:难道封建时代一些屯军能做到的事,咱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奔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还做不到吗?
大伙全同意了唐玉平的主意。但困难也就一个接一个的来了。开荒没钱买农具,不懂种稻技术怎么办呢?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第一个在盐碱荒滩上撒下幸福生活的种籽。水稻在开花结实的时候,由于港内水位低不能自流灌溉,眼看绿油油的稻秧大部分变成枯黄,社员们非常焦急,担心白辛苦了一年。这时党支部动员党员带动全体社员,用两昼夜的时间从港内挖了一条大沟,把水引出来,用吸水机浇稻田。稻秧很快地茂盛起来了。秋后,试种的一百亩水稻,以亩产三百斤获得了第一次丰收!
万余青壮年向荒滩进军
1955年他们开荒扩种一千亩水稻,又获得亩产四百斤的收成。
这年冬天,全专区迎接了高级合作化高潮,大面积开荒的条件成熟了。
中共沧县地委认为:上古林合作社的开荒,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地委决定:全专区劳力多、地少的合作社,每社都派出志愿去垦荒的社员向荒地大进军,每个县到那儿办一、二个合作社,作为这个县所有派出垦荒队员的合作社的分社;秋后分红回老社分,人从老社拔,牲口、车辆、农具、种籽以至口粮都从老社出。
在1955年年底,沧县专区十八个县、市中就有十五个县、市五千多个村庄的合作社选拔出一万六千多名垦荒队员。他们带着牲口、农具和种籽来到了渤海滩。
他们刚到的那天,就撒下漫天风雪。西北风呼呼地吹,海浪在大海中翻滚。没有房子,没有热炕。姑娘们身上、头发上、眉毛上都盖满了雪花。党、团支部一面发动党、团员带头冒风雪突击搭窝棚,一面又向全体垦荒队员提出了:“在荒地上起家,好汉不怕天寒地冻,向荒地要粮食”的行动口号。地委派来工作组和慰问团,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也及时赶到,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队员们情绪稳定下来,在冰天雪地开始了挖渠、掘地的紧张劳动。他们不顾手冻脚裂,把几千年没见过阳光的土地翻过身来。千万条纵横贯通的沟渠出现了,仿佛给荒滩安装上周身流通的血管,荒滩开始苏醒过来。同时,上万名民工又在北大港东面修起六十里长的海堤,把港口入海处堵住。北大港就成为能蓄水四亿公方、浇地二十五万亩的大水库。农民们都乐呵呵地说:“这不是蓄的水,是蓄的香油!”春天来了,渠道修成了,北大港的甜水顺着渠道流入开垦出来的土地。一遍,又一遍,甜水流过了盐碱地,地里的碱随水洗去,或沉入地层深处。盐碱荒地就这样变成了肥沃的水田,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收割的时候到了。北大港垦区种稻四万五千五百亩,平均亩产五百二十多斤,共产稻二千三百九十九万多斤。人们终于吃上自己在荒地上种的雪白的“小站稻米”。
荒滩变成小江南
1956年和1957年,沧县专区共垦荒八十四万亩,六十八万五千亩先后投入生产,共收入粮食一亿三千多万斤,棉花八十多万斤,其他作物折款三百多万元。在荒滩建立了三十二个垦荒分社、十三个新村,又扩建了十三个村庄。这沉睡了千万年的荒滩终于完全苏醒了。你看她只是欠伸了一下身体,舒展了一下胳膊,就给人间送出亿万斤粮食。
历史上缺粮的沧县专区,1957年卖给国家余粮一亿斤,其中黄骅县就卖出三千多万斤。就在以前亩产九十八斤的黄骅,出现了垦荒种稻亩产千斤的沙井子互助社。这个社去年开荒种水稻九千亩,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三斤。连同副业收入,全社总收入一百十八万元,真正成为“百万富翁”了。每个劳动日分五元九角,平均每个劳动力分九百元以上,最高的分到一千四百元。过去这个村几乎全靠国家供应口粮,去年卖给国家七百二十万斤余粮,社里还留六十万斤储备粮。社员对这种巨大的变化,称为“一步登天”。
现在,北大港人口,由五千多人增加到二万多人,六个村变为五个乡,垦荒队员很多由单人变为一户。荒滩上出现了电灯、马路、供销社、诊疗所、银行营业所、电影放映队和学校。家家户户都吃上大米,熬鱼汤。苦寒的荒滩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沧县专区总结了这两年垦荒的经验,比较了两种垦荒的办法:一是建立国营农场,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大,成本高(每亩垦荒费约三十多元);但是工作好做,商品粮食比率大。另一个办法是发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志愿垦荒队办分社,垦荒社与老社统一分配收益(一般经过二年即可分开)。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少(连开渠等水利工程共花一百多万元),成本小(每亩费用十余元),当年开荒,当年受益。今年沧县专区准备再移民二万,加上农场及零星开荒,再垦荒一百万亩。
沧县专区三百多万亩荒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要全部开垦出来。到那时,黄骅县一个县就可以交给国家十五亿斤余粮,等于目前河北省全省的缺粮数。这是一年以前连最大胆的梦想家也不敢想像的理想,五年以后就将成为美妙的事实!
(附图片)
李宏仁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