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云南盘溪糖厂过去摇摇欲坠如今蒸蒸日上 管理权下放 生产力如骏马奔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23
第1版()
专栏:

云南盘溪糖厂过去摇摇欲坠如今蒸蒸日上
管理权下放 生产力如骏马奔腾
由省管变县管充分发挥了当地经营工业的积极性
本报讯 云南省地方国营盘溪糖厂,下放归华宁县管理后,充分发挥了当地经营工业的积极性和便利条件,建立了同农业社的密切协作,贯彻执行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变“单一生产工厂”为
“万能工厂”,面貌焕然一新,生产蒸蒸日上。这个厂过去年年亏本,现在大大赢余。
盘溪糖厂是1955年新建的一座机榨糖厂,原来归云南省工业厅领导。由于“鞭长莫及”,省工业厅对这个工厂缺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个工厂的领导人自以为是归省领导的,既不听当地党委的意见,也不同农业社协作,又脱离本厂工人群众。因此,工厂生产落后,年年亏本,摇摇欲坠。
这个工厂建立以来就遇到原料供应不足和生产忙闲不均两个问题,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全厂日榨甘蔗一百五十吨,一年的生产季节以四个月计算,可榨甘蔗一万八千吨;可是当地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甘蔗,就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去运。每天需要八辆汽车专运,如用马车就要五十多部,这就影响了生产成本。糖厂的生产是有季节性的,榨季过后,全厂二百六十多名职工,除少数人员检修机器外,就只能闲着。1956年仅“停工维持费”就支出了九万七千多元。
工厂原来的领导人,光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话发号施令,一个榨季之中只有几次去车间,既不了解厂内生产,也不调查原料生产情况。他们在编制生产计划时,根本不顾当地甘蔗的产量和成熟期。1、2月份甘蔗没有大量成熟时,厂里往往停工待料;到3、4月份大量甘蔗运来后,又榨不完。1956年就曾有二千多吨甘蔗因堆存过久而降低了糖分,仅此一项就损失了十万多元。
为了充分发挥县经营地方工业的积极性和便利条件,1957年5月盘溪糖厂下放归华宁县管理。中共华宁县委会派了县委委员王鸿庆和区委书记陈春福分别担任厂长和支部书记,还把改变这个厂的落后面貌的问题提上了工作日程,有什么问题,立即研究解决。例如今年1、2月份甘蔗供应不上,县委就开会讨论,责成各区委和各乡支部对各农业社加强工农联盟的教育。结果,各农业社很快的就把甘蔗送到工厂来了。原料有了着落,这个厂在1、2月份就超额27.7%完成了国家计划。
新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到厂的第一天起就深入车间,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甘蔗的供应问题,他们召开了乡支书和农业社长座谈会,共同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各农业社决定1、2月间砍头年甘蔗来供应,3、4月间砍二年甘蔗来供应。很多农业社还保证随砍随送,不堆存甘蔗。这样就使工厂解决了在榨糖季节生产忙闲不均的问题。这个厂还同农业社商定了雇用临时工的办法。在工厂榨季生产忙的时候,各农业社支援八十个社员来厂作临时工,以减少工厂长年工的开支。
为了增加农业社收入,同时为了不再从远处运输甘蔗,这个工厂开辟了甘蔗试验田,种植了十多种高产品种,一方面邀请农业社代表参观高产甘蔗,另方面还派出技术人员到各甘蔗产区指导农民种植。有七个乡种植高产甘蔗后,都由原来的亩产七、八百斤增至一万八千多斤。由于甘蔗高产品种的推广和产量的增加,很多农业社还自动表示愿意降低甘蔗售价。
在农业生产高潮中,盘溪糖厂认真地贯彻了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他们拆下了九部电话机,并把厂里用不着的铁轨、地车、飞兜等都拿出来,支援水利工程。厂里的马车在闲着的时候,还帮农业社拉东西。职工们也利用空闲时间到附近农业社帮农民修水利,挖塘,积肥,修理农具。他们并同当地铁农具社联合成立了一个铁工厂,帮助农业社修补农具。
为了充分发挥潜力,这个工厂还利用甘蔗渣子作原料,建立了一座酿酒厂和一座半年产纸六百吨的造纸厂,利用榨季后的空闲时间进行生产。此外还组织了多余的劳动力到山上挖石膏、磷肥和采矿。
盘溪糖厂归华宁县管理后,去年除向国家上缴了十六万元的利润外,还赚了二十多万元。今年总产值还将由去年的一百九十五万七千元增至四百一十九万八千元。
盘溪糖厂这种作法,受到当地农业社的普遍欢迎。农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农业社服务的工厂。”(附图片)
邀农民参观工厂高产甘蔗田
帮助农民修理农具
农民及时运来了甘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