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槽头兴旺”的渭南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25
第2版()
专栏:

“槽头兴旺”的渭南县
本报记者 吴钢 刘斌
“槽头兴旺,六畜平安”,这是过去渭南农民贴在畜圈里的对联。然而,世世代代个体农民的这个美好愿望,只有在合作化了的今天,才变成现实。
渭南县从1955年合作化后,县的领导抓住了畜牧上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发动群众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农业社的牲畜连续两年获得丰产,提前一年实现并超过农业部要求今年每百头有繁殖能力的母畜应繁殖成活幼畜三十五——四十头的指标。现在,全县母畜、幼畜、壮畜多,老弱牲畜少,基本上改变了畜群的面貌。
抓住问题也找出了解决办法
农业合作化初期,生产扩大和畜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渭南表现得非常明显。初建的农业社,牲畜一度发生了暂时的瘦乏现象,使得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牲畜瘦乏的原因何在,怎样解决畜力不足的困难呢?渭南县领导上马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群众的反映是:“牛瘦了(公有),猪肥了(私有),牛告哩,马叫哩,饲养员偷料哩,社干不管睡觉哩!”真是一语道破了牲畜瘦乏的原因。这完全是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社员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是形成牲畜瘦乏的基本原因。个体农民初入社的私有观念和新建的集体所有制不相适应。
渭南县既然找到了牲畜瘦乏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他们决定加强领导,坚决依靠群众来扭转牲畜瘦乏的局面,提出争取作到农业社牲畜自养、自繁和自用。
渭南县在县三级干部会上,对牲畜问题作了专题讨论。讨论中批判了认为牲畜没有发展前途、等待拖拉机等等错误思想。接着又制定了全面发展畜牧业的远景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提出“牛、驴、骡、马成大群,生猪、奶羊喂满圈,鸡、鹅、鸭养成群”和“平均每头役畜负担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到二十五亩”的奋斗目标。
渭南县还采取专人负责,层层贯彻的办法,县干部包片,乡干部包社,社干部包队,党、团员包槽。还建立了必要的组织,从县、乡到社,负责干部都有一人分工专管畜牧工作;农业社建立了畜牧股,同时,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汇报研究制度。此外,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各有关方面的配合协作。
渭南县领导上还贯彻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按照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在四个乡派出长驻干部,由点到面,取得经验后,再向各地推广。他们组织评比,农业社一月评比一次牲畜,各乡一季评比一次,全县一年评比一次;他们还召开了赛畜会、庆功颁奖会。他们在不同时期抓不同的关键问题,4、5月抓突击配种,秋天抓青贮玉米秸,冬天抓牲畜安全过冬;繁殖牲畜时抓繁殖与役使的矛盾。这些,都是渭南县取得牲畜繁殖的重要关键。进行爱畜思想大辩论
1956年春,渭南县展开群众性的爱畜思想大辩论(社是谁的,牛是谁的,牲畜为什么瘦乏,牲畜能不能喂好?)和大检查(社干对牲畜重视不重视,检查深入不深入,发现问题解决及时不及时);同时还算了三笔账(社里什么最值钱,保护和繁殖牲畜的增产账,喂不好牲畜的损失账);还组织饲养员“为死牛申冤,为瘦牛诉苦。”
这是一笔经济账,也是一笔政治思想账。在这一场两条道路的思想斗争中,提高了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思想,打击了地主、富农的活动和资本主义势力,批判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白党社社员算账中,发现他们社瘦乏死亡的牲畜,等于全社每户损失了八十七元;约五百亩地失去动力,全社社员要用人力耕作一个半月;一年损失了七百六十多车畜粪,平均每户损失一百四十斤粮食。一算之后,社员心里亮了;社员们认识到保畜和繁殖牲畜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说:“没有小牛就没有大牛”、“大家都不繁殖牲畜到那里去买!生产也靠不住”。还说:“入社前牛是家里的半个家当,入社后牛就是社里的半个家当”。
建立新的饲养员队伍
这是一场群众性的思想大论战,也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广大社员都在辩论中看出,凡是那里忠于社会主义的人担任饲养员,那里的牲口便喂的好;凡是牲畜喂不好的,不是地主、富农等敌对分子钻进饲养室,便是懒汉、二流子充当了饲养员。渭南县各个农业社在社员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开始整顿饲养员的队伍。他们进行了饲养员评比,奖励了一批,撤换了一批,处罚了一批,训练了一批。此后,一千五百多个忠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走上了饲养员的工作岗位。
渭南县用种种办法,克服那些看不起饲养、配种工作的落后思想,提高饲养员、配种员的社会政治地位。县上领导干部亲自和饲养员、配种员谈话,邀请优秀的饲养员、配种员参加县人民代表大会,给评选出的模范饲养员、配种员上光荣榜,坐光荣席,披红戴花。他们还定出各种奖励制度,给配种、繁殖、饲养有成绩的社员以合理奖励;定出饲养员的休假制度,在生活上给以必要的照顾。此外,他们还下放一些支配灵活、调剂和监督牲畜役使、休息等权力给饲养员,加强其责任心;举办饲养、配种的训练班,召开经验交流会,来提高饲养员、配种员的劳动技能。这样,一支新的忠于社会主义而又有劳动技能的饲养员队伍便形成了。
建立一套新的制度
经过上面一场大辩论和一系列的工作,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农业社的饲养、配种工作同样成为了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爱社如家、爱牛如子”的社会新风尚树立起来。被誉为“牛娃妈”的妇女、共产党员袁金针,在接受党支部给她喂好一头断奶小牛的任务后,设法用羊奶、面糊喂小牛,终于把小牛喂大,而且很健壮。官道乡南屯社饲养员张忠惠,给牛挖野菜吃,把一头经过兽医检查,认为医治无效的牛,喂成头号健牛。
当群众的积极性发动起来之后,许多困难也都迎刃而解。渭南县及时总结了群众经验,使之成为一套农业社畜牧业的制度,再推广到群众中去。各个农业社还吸收了民间固有的牲畜繁殖经验,运用在合作化的新条件下,克服了役使和繁殖的矛盾。农业社根据民间流传的“马驴惊蛰至白露,常年四季都配牛”的谚语,建立了牲畜配种制度;又根据农活季节,在4、5月夏收未开始和11月秋收结束而又是牲畜发情的时候,分别进行配种。渭南县从各地零星经验中,摸出抓季节的规律,制定了繁殖奖励制度、种畜赶街巡回配种制度,发动群众对不同牲畜,分期分批突击配种。
渭南县还总结推行了农业社创造的“五定一保”制(定工、定料、定草、定肥、定杂交、保膘)和“三勤、五知、六净”(勤喂、勤饮、勤休息,知冷、知热、知饥、知饱、知力气大小,槽净、圈净、草净、料净、水净、畜身净)的先进饲养制度,使役制度和使役交接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加强了役使和饲养人员之间的协作,妥善解决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矛盾,使农业社的养畜业纳入正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