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瘴气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29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瘴气是怎么回事?
富士
我国边疆的云南、贵州诸省,瘴疠之气很有名。当年诸葛亮南征,就有位叫王文仪的谏臣向刘后主谏说:“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这不毛之地、瘴疫之乡,指的就是云、贵地方。后来诸葛亮虽然七擒孟获,大获全胜,可是军中不断发生疾病,特别是在渡泸水的时候,“瘴烟弥漫”,弄得“人马困乏”、“皮肉尽脱”、“身躯软弱”、“手足皆黑”、“哑口不能言”、“口鼻出血而死”。这种种症状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不无言过其实和不确的地方。但是,古时人们一向把那些地方视为畏地。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里写过:“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其后历代用兵这一带的,也莫不为瘴气所挫。
瘴疠,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么厉害?其实就是恶性疟疾。疟疾,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记载。如周礼、吕氏春秋都曾谈到: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曾专有一章“素问疟论”,精到地描述了疟疾的症状。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更在“金匮要略”一书里论述了疟疾的发展和预后。到隋代,巢元方还分辨出疟疾有“间日疟”,“劳疟”、“发作无时疟”、“山瘴疟”等几种类型。
不过,我们的祖先还不能发现疟疾是疟原虫在作疟,却以为是什么“山川湿热郁蒸之气”、“四时不正之气”、“邪魅”等东西作祟。西欧各国也一直以为这是一种“恶气”而已。即使在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一时也还没有寻出这种疟原虫来。
疟原虫的发现,是1880年以后的事。它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和人们打交道的只有三种,是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它是依靠一种特殊的蚊子——大个儿、花翅膀、翘尾巴的蚊子来传播的。疟原虫寄生在人的红血球内进行分裂,一变二,二变四,最后,红血球装不下了,涨破了,释放出一些毒物来。症状就来了:起先是寒战,继而发热,口干,头痛,最后出一阵汗,霍然若愈,这是典型的症状。恶性疟疾则常有凶险的症状:有昏迷抽搐的脑型,上吐下泻的霍乱型,肾型,黄疸型,等等。不过,恶性疟疾的症状虽然凶险,但一旦治好,就很少复发的。而二、三日疟,却有一部分病人会愈后复发。
疟疾发作之所以非常规律,是和原虫繁殖的周期有关的。一个原虫从钻入红血球起,到分裂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原虫、破坏红血球、重新侵入健康的红血球所需要的时间,间日疟是四十八小时,因此两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是七十二小时,因此三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大致是二十四—四十八小时,因此发作时间不一定。也有一人兼得两种以上的疟原虫的,发作时间就没规律了。
治疗疟疾的药品,我国也早有发现。“神农本草经”上说常山可以疗疟,张仲景说蜀漆可以治疟(蜀漆就是常山的苗)。今天,我们的治疟药已不下十数种。中医还用针灸治疟,不需服药,而效果很好。
解放以后,各地都有条件讲卫生,各种流行病都减少或消灭了。云南、贵州地方的瘴气,也快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云南思茅一带,解放前瘴气特别猖獗,有些村庄几乎找不出一家是夫妇双全的;解放后抗疟队深入扫除“瘴气”,疟疾大减,思茅人民纷纷称道:“毛主席来了,瘴气也消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