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大黄牛上了吕梁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02
第2版()
专栏:

大黄牛上了吕梁山
本报记者 冯建韦、杨义
今年春天,记者访问吕梁山南麓重峰叠岭的山西隰县时,到处听到一件众口赞扬的稀罕事:晋南平川的大黄牛优种搬上西山,改良了当地的小山牛。
两幅不同的图画
在山坡、在河岸、在田野、在槽圈,不管数量有多少,但是所有的牛一看就能分出两种类型,构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图画。
一种牛个子小、很瘦弱。有的牛两头合一犋,拉上木犁还摇摇晃晃,走动很吃力;甚至三头套在一起,还拉不动双铧犁。这就是当地的山牛。这种牛挺能吃,但养上好多年不值几个钱,杀了也得不到多少肉。农民们对这种牛很不感兴趣,形容它是:“头小腰细个子低,身体瘦弱没力气,不是皮毛色发黄,差点看成老绵羊”。有的农民养牛得不上利,望牛兴叹说:“腿细腰短头又小,几次上会卖不了,喂上一年几个月,三元五元没人要”。真是:没牛想养牛,养上气破肚。
另一种是用平川大黄种牛改良的牛犊,情况则完全两样。这种牛又肥又壮,精力充沛。虽然口齿小,个头却很出众,站在一块比较一下,三岁的优种牛比四岁的当地山牛大一倍还多。这种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一头就能拖上双铧犁耕作。农民们十分喜爱这种牛,夸奖它是:“扁担角、堆堆蹄,五短(四腿短脖子短)一长(腰身长)生的齐,尾巴翘起像杆旗”。下李乡农业社社员编了一首顺口溜,歌唱改良牛种是:“什么籽、什么苗,种好葫芦结好瓢。牛种改良长的大,拉上犁耙赛马跑,搞好生产收入大,支援国家工业化,牛羊猪鸡都换种,改善生活有办法。”
试验再试验
画家画这两幅画也许不太费事,但是,从过去的老样子变成现在的新样子,从工作上说那可是一段曲折的不平凡的过程。开始进行改良耕牛工作,是在1953年。那时,中共隰县委员会曾召集农林畜牧部门干部研究了山牛退化的原因和改良措施。找到了山牛退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混群放牧,野交早配所造成。根据当时的调查材料,野交早配的九百二十二头母牛,流产和死犊达到了四分之一,生下的牛犊都不成个样子。明确原因之后,究竟采取什么措施呢?县委提出先重点试验。
第一次试验在1953年,全县选择了十二个试验点,从当地牛群中选留下十二头好公牛进行专种交配,改变了当地混群放牧、野交早配的习惯,全年交配母牛七百二十八头,第二年产犊成活率达到95%,比野交乱配的九百二十二头产犊成活多了五分之一。从连续两年的试验的结果看,小牛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种牛质量不好,提高质量的速度很缓慢。为了解决种牛的问题,1955年开始从晋南平川引进十四头大黄牛种畜,在母牛多、饲养条件好、野交早配严重的十二个农业社和两个兽医站进行重点试验。当年共交配了五百八十八头母牛,受胎率达到98.8%,产犊成活率达到了96.7%,牛犊又肥又大。这次引优种上山的试验打响了第一炮,为全县耕牛优种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习以为常的野交乱配,到出高价远道购买优种配种,这是隰县养牛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开始农民们根本不相信外地牛能和本地牛交配,后来谁也不愿意出钱买种牛,花钱给母牛配种。针对这种情况,隰县决定通过参观典型,好坏对比算账,从进行思想教育入手、边试验边推广,逐渐打开僵持局面。
最早试验的下李乡东方红农业社受到的阻力,足可以说明一斑。当社主任从县里拉回大黄种公牛以后,从干部到群众产生了许多抵触思想,归纳起来有七怕:一怕当配种行家丢人,二怕娶不下老婆,三怕没有母牛来配种,四怕收不到配种费,五怕平川牛上山不好喂赔了本,六怕平川牛不适合山地用,七怕公牛大、母牛小,难产出事故。针对这些思想,党支部向大家算了两笔账:一笔是,虽然大黄种牛贵,如果全年交配八十头母牛,一年收费就可赚回本钱;第二笔是,虽然配一头母牛出三元配种费,可是生一头优种牛犊至少能卖十块钱,另外,对提高农业生产、改变山区面貌的好处更多。最初谁也不当配种员,积极分子丁有元担负了这项工作后,全家人纷纷埋怨,老婆吵闹,岳父和他断绝了来往,村里爱说风凉话的人,都说他当了“牛外爷”了。经过社主任多次鼓励教育,并派他参加县里的配种技术会议,才坚定了他的信心。就像东方红农业社一样,全县第一批十二个配种基点,通过签订合同,把种牛赶到庙会上宣传,送到门上去配种,头一年十四头大黄种牛配种了五百八十一头,占当地适龄母牛的74%。第二年(1956年)配种五百八十八头,受胎率达到98%,产犊成活率达96%。至此,引用黄牛种畜繁殖的试验便宣告成功了。
新的发展道路
隰县,在未引用黄牛种畜上山前,也和其他山区一样,并没有掌握解决生产发展和畜力不足的矛盾的门径。那时,总认为有了比没有强,多了比少了好,一味发展数量。结果,交配的多,怀犊的少,生犊的多,成活的少,而且耕畜质量显著退化,一代不如一代。
1955年试验平川大黄牛配种成功以后,给解决耕畜不足的困难摆出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提高耕畜质量,相对解决数量不足的道路。根据这个新的经验,中共隰县县委会决定扩大进行品种改良,把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县,于是,派出较强的干部到义泉、环珠等十二个社培养典型,创造公牛保健、劣牛阉割、训练繁畜员和四净(草净、料净、水净、槽净)五定(定草、定料、定工、定膘、定期检查)等一套完整的配种和管理经验。全县立即分五个重点,组织农业社干部、老农、饲养员和配种员参观评比,县里举行改良耕畜的展览会,这样就使很多怀有疑虑的人打消了顾虑,信服了晋南大黄牛,当场就纷纷订购种牛,全县一下发展到五十四头大黄种牛。
与大力推广优畜配种的同时,阉割本地劣种公牛,停止野交乱配,并且适当的就群选种繁殖,也是隰县改善耕牛质量,遏止品种退化的另一个有效措施。
改善耕牛质量是关系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革命性的措施。隰县自始至终,都贯彻全党动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作法。供销合作社派干部到晋南协助购买大黄牛种,银行贷款三千元解决资金困难,粮食局及时供应种畜饲料,食品公司大力收购各地淘汰的瘦弱老牛。这就作到了:种牛供应及时,养牛有料,配种有种牛。兽医人员对改良耕牛有着很大贡献。当大黄牛经过长途劳顿赶上山后,他们立即分头检查,发现病情,马上就医,根绝种牛发生疫病。接着他们又分工看槽保畜,定期检查,传授技术,先后培养了五十个兽医技术员,六十三个配种技术员,还指导改善饲养管理。为了系统地考察改良情况,分别在午城、千家庄等五个社,试行谱系登记卡片,给精确的科学研究工作准备了资料。
在负责养护种牛的农业社里,也作了一系列的接待准备工作。各社都把种畜交给最有经验的人,专门负责喂养,及时解决防冻设备和饲草问题。并且实行了种畜饲养和管理定额报酬办法,规定每喂一头公牛,一天记二分工,每配四个牛记十分工,每产一犊记八十分工、每积二十担粪记八分工。如给社外配种,则以配种费的25%到30%奖励他们,这样就大大刺激了饲养和管理人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全县种畜都达到膘实体壮、交配的母牛几乎头头受胎,个个幼畜成活。
轰动吕梁山
到目前为止,隰县改良牛犊已达到了现有山牛一万一千多头的55%多。全县乡乡有了大黄牛配种站,平均每七十头母牛,有了一头优良种牛,已经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县的优种配种繁殖网。同时,各农业社禁止混群放牧和野交早配,也已建立一套管理制度。本地的劣种公牛已经全部进行阉割,野交乱配现象已经根绝。全县山牛质量退化的落后现象已经基本改变。
根据县委最近的调查材料,用大黄牛配种,受胎率一般比当地劣种牛野交乱配高20%到30%,牛犊成活率高25%左右。大黄牛配种的第一代牛犊——一千九百八十七头改良牛犊,显得格外壮观。一般的优种犊头大、胸宽、蹄腿壮、毛色光润、精神健旺,价值高过劣种犊两倍到三倍。君庄和上庄进行牛犊体测的结果表明,优种牛犊比劣种牛犊平均身高30%,身长多30%到40%,胸围宽10%以上,体重多一倍。
隰县农民习惯使用牛,牛是当地耕作的主要动力。晋南大黄牛上了山,本地的劣种牛割了旦,隰县耕牛大变样,胜利消息一传出,马上就轰动吕梁山。事实上,隰县改良耕牛品种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吕梁山,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已经有九十四个县派代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附图片)
当地山牛和改良牛 周树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