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 复旦大学师生展开大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03
第7版()
专栏:

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
复旦大学师生展开大辩论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五万多张教学专题鸣放大字报的基础上,一个从根本上革新教学、改造思想的大论战在复旦大学热烈展开。
3月28日,中文系三年级同学揭开了大辩论的序幕。辩论的中心是“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的问题。30日便发展成为全系师生的大辩论会。
辩论开始,主张“厚古薄今”的人提出了 四个主要论点,他们认为:第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第二、如果“薄古”,在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人才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后继无人”;第三、从目前中文系同学的水平看来,掌握古籍是不够的,对古代知识不是知道得太多而是太少;第四、古今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今”是由“古”发展而来的,如果“薄古”,就是忘本。
接着以吕恢文同学为代表主张“厚今薄古”的马上起来辩论。他们认为“厚今薄古”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来的,在系里就存在着严重的“厚古薄今”倾向,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倾向,应该“厚今薄古”。他们说,在课堂上听到的“古代声音”多,“现代的声音”少;文学课程古代的多、现代的少;教师写文章、搞科学研究也偏重于古典文学,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同意陈伯达同志提出的“厚今薄古”的方针。所谓“厚今薄古”,主要精神是:一切要为今天服务,要想推动今天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优秀的古典文化遗产;“厚今薄古”的“薄”字丝毫没有“轻”古或“非”古的意思。但是必须强调,“今”是主要的,“古”是次要的,“古”应该为“今”服务。因此,“厚古薄今”是主次不分。
经过热烈争辩,拥护“厚今薄古”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时又出现了主张“荣今继古”的人,他们基本上同意“厚今薄古”的意见,但认为“厚今薄古”的提法还不明确,不全面。主张“厚今薄古”的立即和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结果他们终于以没有原则分歧而放弃了他们的意见。但是,主张“厚古薄今”与主张“厚今薄古”的人,双方论点仍在相持不下,正纷纷收集资料,准备继续深入地展开辩论。
在历史系的辩论大会上,有人提出了“博古通今”论。他们说,“博古”才能“通今”,“通今”必须“博古”。也有人提出了“中外并重”论,认为在强调中国史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世界史的研究。这些说法,引起很多师生的争辩。很多教师和学生发言说,“博古通今”“中外并重”论的实质仍旧是“厚古薄今”,这也证明史学界的“厚古薄今”倾向确是严重存在着的。许多人发言说,历史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研究历史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为当前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他们举出这方面的例子:陈伯达写“窃国大盗袁世凯”,胡绳写“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都是把对历史的研究和现实斗争密切联系起来,恩格斯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的“从猿到人”、“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不是完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吗?
理科的辩论是从对勤工俭学的各种分歧看法开始的。辩论的一方说,勤工俭学的基本方向错了,譬如一个星期拿出十几个小时到金工厂木工厂作工,这并不能带来工农的思想感情,不能红;同样由于勤工俭学占去了时间,也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专。辩论的另一方则生动地列举出有许多同学参加勤工俭学,精神振作,学习勤奋,不但使学习搞得好,社会工作也作得出色,他们的共同体会是:思想开朗,心情舒畅,不论做什么事都有劲道,而且勤工俭学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生物系有的学生则认为理论与实际分家是社会分工决定的。大学不比工厂,搞理论是我们的专,生产知识是工人的专。但是有许多教师和同学都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说,我们今天走的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这与旧专家的道路应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今天的教学、科学工作必须从国家需要出发,面向生产。
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大辩论中,各种各样的论点、见解已逐渐汇合成两个对峙的营垒。在寝室、课堂以至饭厅里,教师与同学一起,继续深入寻找论据,互相磋商,他们的态度是:在真理还没有辩明之前,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论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