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街头巷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03
第8版()
专栏:街头巷尾

街头巷尾
比女儿还好
教育部的干部周顺兰下放到湖北省应山县十里河乡胜利社以后,安家落户在一位七十一岁的老爷爷家里。
2月26日下午,雨势很大,社员们都没出工。老爷爷吃过中饭,拿起他的一条满是窟窿的棉裤缝补,周顺兰同志看见了,就要替老爷爷补棉裤。老爷爷不肯,说:“我能补。”周顺兰再三请求,老爷爷见推让不过去,只好把棉裤交给了她。
周顺兰手不离针地补了一下午,只补好了一半;吃了晚饭,点上油灯,继续缝补。十点多钟,她把大大小小十五个窟窿全补好了。针眼儿密密麻麻,补钉儿整整齐齐,又结实,又好看。这时,老爷爷睡熟了,她轻悄悄把棉裤放在老爷爷枕头边。
第二天,老爷爷穿上补好的棉裤,感激得流下眼泪。遇见熟人,他就像报喜一样,拉着人家不放,边指补钉边笑眯眯地讲:“看!这是北京来的同志给我补的,比我女儿还好哩!”(传音)
每人一把锹
当客人们走进了我们学院各教研室、办公室后,都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不论一般干部,还是领导干部,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每人都有一件劳动工具——铁锹。党委的三位书记和党委的各位部长的铁锹擦得泽亮,放在办公的案头。机械系李宗海教授买到了一把锹之后说:“每人有把锹,和每人有支笔一样,以后干活就方便了,只要说声劳动,拿起就走。”孙镜清副教授说:“我们做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要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没有工具那行呢?”
现在我们学院劳动指挥部只要通知一下说,要进行扫雪或者刨土等劳动了,所有的教师都立即自带着工具,奔向现场。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张钧)(附图片)
〔英若识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