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技术革新的花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05
第3版()
专栏:

技术革新的花朵
试验工区扶植幼芽
本报昆明4日电 西南仪器厂工人、技术人员在第一季度中,创造、革新和改进了七百零六项技术,使机器工作效率提高十倍以上,因此月月超额完成计划,其中3月份实际完成的总产值比2月份增加二点八倍。
西南仪器厂在双反运动中,全厂职工的政治积极性和生产热情空前提高。许多老工人、技术人员都提出应走技术革新的道路,来实现今年跃进计划。根据这些意见,厂党委提出了比干劲、比革新的口号。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分别带领政治工作、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干部,到二、三车间建立试验工区,和车间的干部一起工作,和工人们一块劳动。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许多技术革新的萌芽,帮助工人试验,指定技术人员加以协助。
二车间今年制造汽车零件的任务比去年增加了许多,但车间的设备不平衡、车床不足、铣床有余。老工人李华玉就设法在铣床上安装活动顶针座等三样零件,在保留铣床性能的情况下,使铣床代替车床干活,而且效率提高了五倍到十倍。车间里十四部铣床都装上这三种零件,就解决了车床不够的困难。二车间技术主任张宏彪和卡尺工段的工人们,共同创造成功一台卡尺量面研磨机,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四台机器,效率提高了二十倍,质量完全合乎要求,赶上了全国的先进水平,卡尺生产指标因而增加到了三万把。工程师王原有、技师桂永才也正在创造一部喷油嘴内孔研磨机,把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
青年工人们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也提出了一百多件技术上的革新和改进意见。 (叶子健)
青年铣工战地会议
本报讯 沈阳第二机床厂工具车间青年铣工李育民,在老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最近试制成功了苏联卡拉谢夫的先进刀具,提高效率十倍,并且能延长铣刀的寿命。为了推广他的经验,工厂团委便召集全厂青年铣工、青年技术人员等一百多人,在工具车间开战地会议。会上,李育民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并作了操作表演。
这种就地表演,当场传授先进技术的方法效果很好。目前工具车间已有十五个铣工使用李育民试制成功的新刀具。其它车间的铣工也在准备采用这种刀具。继李育民之后,已有六名青年工人改进了四种刀具和操作方法,提高了效率二至八倍。
突破了欧美设计理论
本报重庆4日电 最近,重庆市北碚玻璃厂职工一号池炉每平方公尺炉底的玻璃溶料产量达到了一千一百公斤,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设计理论超过了三百公斤。这座设计能力五吨的池炉,去年平均每天生产四吨玻璃溶料,现在达到六吨以上,制出的玻璃制品达到五吨一百公斤。
(李 策)
群雄并起
本报重庆4日电 重庆建设机床厂的工人们,以学习与赶上廖世刚、廖思荣作为行动口号,掀起了打破陈规、大胆革新技术的热潮。在最近的二十几天内,全厂由于革新技术获得重大成就。提出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相当于五年工作量的工人,已经有二百六十多人,他们把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作为全厂竞赛标兵的青年铣工廖世刚和青年钻工廖思荣最近又有新的成就。廖世刚已经实现了一人看管四部机床、管着五道工序的第一步规划。他正在实行多夹工件,多看机床,多管工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工序,以便一个人掌握五部机床,管七道工序。以赶廖世刚、廖思荣为中心,全厂形成了群雄并起的新局面。三十四车间青年工人刘茂爵是新起的人物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个。他学习廖世刚的经验之后,把原来由三个人看的七台机床,一个人看管起来。
100分钟和125天
南京国营晨光机器厂冲焊车间青年钳工组长宋庭祥大胆改进技术,制造工具,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使一种搪缸机另件的生产效率提高六百倍以上,原来一个工人要做一百二十五天的任务,现在只要一百分钟就可完成了。
(蒋青萍)
晓庄摄
(南京新华日报社稿)(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