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实事求是”的误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12-17
第4版()
专栏:

  “实事求是”的误解
丁易
有些口头常说的话语,含义本来是很精湛的,但也正由于口头常说的关系、说的人听的人对这湛精的含义往往不免就有些模糊,甚至陷入旧的观念中而发生误解,比如“实事求是”就是。
“实事求是”这句话的开始见于汉书河间兽王传,但普遍的应用仿佛是清代的汉学家们,他们是应用在研究学术上的。他们针对着宋元以来理学末流的空疏,提出“实事求是”的口号,以“实”来对“空”,着重的是在这个“实”字,于是一切便都要实证,没有实证,便不肯谈,他们认为这“实证”就是“事”,从许多“实证”中求得结论,才是“是”。
他们是这样理解“实事求是”的,注重实证是这理解好的一面,所以他们研究学术,也还有些成绩,比如考订出一些古书真伪等等,但这理解却实在太表面了,所以成绩也就止于此,而更大的毛病也就跟着出来,他们只枝枝节节地着重“实”和“事”,却忽略了这“实”和“事”更重要的一面,没有顾及这“实”这“事”是在什么时间、环境、条件之下发生的,结果是将这“实”这“事”孤立了起来,成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他们解释历史,只是一些现象实证的罗列,不能透过这些现象实证看出历史的真实来,而现象实证又仿佛是差不多的,于是便变成了历史循环论者,再等到一接触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上,那就更糟了,也不管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条件如何,只是一味的将今天的现象和过去的现象对照一番,觉得相同,便算“实证”,兜头一套,完事大吉。这在他们仿佛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却不知道这已经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沼,和“实事求是”的真意完全背道而驰了。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说是一个人坐在路旁的树下休息,远处窜来一只兔子,跑得太快,不小心,撞着树根,便晕死了,这人很高兴地提着兔子回家,他得到了这一“实证”,于是便成天地坐在那树下等待兔子来撞死。这故事叫做“守株待兔”。看起来似乎是个笑话,但却是上面说的那一种人的很好的画像。
这种国粹的守株待兔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到后来和美国杜威的理论结合起来,便成为胡适之之流的“实验主义”,开口闭口都是“拿证据来”,一举一动都要根据经验。他们也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乍一看来,也好象是在实事求是,但再想一想,把它戳穿,仍只不过是“守株待兔”的浅薄可笑的经验主义而已。何尝有一点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不是经验主义,并且还是相反的东西,然而二者之间却又极容易混淆,这原因,我想恐怕就是这种“守株待兔”式的理论在作怪。
弄清楚了过去对“实事求是”的误解,那么“实事求是”的真意又是怎样呢?
简单说来,“实事”是包括三个方面的——便是此时、此地、此条件下发生的事,根据这三方面去仔细研究分析,这便是“求”,经过这仔细研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才是“是”。“实事求是”的字面解释就是如此。不过这里应该注意的就是时、地、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时、地、条件之下,它的性质便大不相同,便不能同样地去解决,假如硬要同样的去套,那就成了经验主义,便不是“实事”,不是“实事”,而还要去“求”,那便是钻牛角尖,永远也不会求出“是”来。自然,把过去同样的事的经验总结作为参考教训,仍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参考教训而已。决不是叫你去硬套,这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分别的。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真意义。
本来天下大道至理含义虽然精湛,但也顶容易明白,假如不是顶容易明白,如何会得到最大多数人的信仰和拥护?但也正由于它顶容易明白,有些人求之过深,往往也就容易混淆,由混淆而误解,由误解而和本意相反,“实事求是”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