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评最近的“新观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0
第8版()
专栏:

评最近的“新观察”
马铁丁
我们的人民胸襟开阔,视野广大,要知道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要了解世界的南北东西。一个人,可以“专”于某一行业,但这并不会阻塞他的广泛的求知精神;可以十年八载不离开一城一地,但这只会使他更想看一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
看来,半月出一期的杂志“新观察”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要而办的。“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男女老少,人人爱看”,“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益有趣,移风易俗”。这四言八句,大概可以说明“新观察”的一般:既要“杂”;又要“杂”得好,“杂”得精当,“杂”得有益有趣。
“新观察”是否办到这样的地步了呢?我想,这是不应当由我回答的,读者心中有底。我要说的是:在这方面,不是没有出过问题的。去年和前年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上,“新观察”曾经走错了方向,它的确宣扬了资产阶级右派的观点,以资产阶级的趣味代替了健康的生动活泼的作风。
但是,“新观察”立竿见影地改正了错误,并且越办越好了。从今年的第四期以后,在内容、文风和形式方面,都有不小的长进。而4月1日出版的第七期,我以为是去年和今年最好的一期,是一个跃进(就是因为看了这一期,才引起我写这篇短文的兴趣)。
我说,这一期是个跃进,并不止是因为有好文章;凭心而论,就在“新观察”犯错误的时候,每期也都是有好文章的。我说好,是因为如上面所说,它“杂得精当,杂得有趣有益”。
作为一个读者,我个人理想中的“新观察”是这样:第一,每期(或者差不多是每期)都应当有一篇(或几篇)像郭老“关于文风问题答本刊记者问”那样的“时论”。这意思,当然不是要求篇篇都像郭老这一篇那么重要、那么好,而是说,“新观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主要是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应当有评论,有声音。第二,每期(或者隔一两期)应当有一篇(或几篇)像中共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同志所写的“跃进中的红安”那样,来自先进地区、出自先进人物之手的文章。附带说一声:程鹏同志这篇文章,写得很单纯而有力量,有一股豪迈的气势,是篇好文章。第三,每期都应当有像“征服昆仑山”那样动人的通讯
(或叫特写)。这篇文章确是一篇有色彩的绘图,把新藏公路的建设场景给突出地刻画出来了。附带说一声:“来自祖国建设前线”这一栏,是相当精彩的,我每次拿到“新观察”,都以先睹为快。在这一栏里,我们可以听见在祖国西北腾格里沙漠上的包兰铁路工人的歌声;可以看到在祖国西南云山深处的探宝人的劳动;可以望见在祖国东北横跨中苏两国的兴凯湖畔新装起来的电灯;可以知道在祖国东南的海南岛莺歌海上将建设起来的新盐场。第四,每期有一篇(或几篇)科学小品。第五,适当登一些像“‘克什米尔公主号’的秘密”这样令人注目的译文。第六,小品文可以多登一些,具体问题固然要谈,反对五气,切中时弊,宣扬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小品”,尤其应该提倡,以起移风易俗的作用。第七,刊载文章要尽可能有“新观察”式的风格,就是说,一般都短些,活泼清新些,有趣些,能插图就插图。……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新观察”能够越来越好地把严肃和活泼结合起来,把有益和有趣结合起来,把“杂”和精统一起来。如果说,“新观察”今天还没有做到完满的地步,那么,早晚有一天,是会做到的。因为,据我所知,编辑部的能力并不差,所联系的作者和读者也相当广泛,这个杂志已经是一个有基础、积累了相当经验的杂志了。只要好好办下去,我想,终有一天,全国有阅读能力的亿万读者,都会看看“新观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