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岳云和沈三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1
第8版()
专栏:

岳云和沈三白
吴滤
在前一时期的大鸣大放中,右派分子大肆攻击我们党的领导,那是不用说了。但是当时还有一些人指责我们为“好大喜功”的,甚至在当前的大跃进中,也还有这类指责。
说到“好大喜功”,“岳家庄”里的岳云恐怕算得上是最“好大喜功”的人了。他小小的年纪,瞒着母亲暗地里演习武艺,“怀揣着报国志要把江山保定”,开口“凌云气概贯斗牛”,闭口“不灭金人誓不休”,看来会使一些人失笑。然而,也多亏岳云“好大喜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才杀退了金兵,保卫了岳家庄。这岳云的“好大喜功”又有什么不好呢?又比如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恐怕可算是最不“好大喜功”的人了。他一生沉湎于闺房乐趣之中,同老婆品月评花,就认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待到在生活的道路上栽了几个跟斗,连老婆也贫病而死,却仍无半声呐喊,反领悟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像这样一个先是“衣冠之家”的闲人,后是逆来顺受的生活的奴隶,若不是晚年写了本“浮生六记”,留下了名姓,那是谁也不知道世上曾有这么一个人的,当然更谈不上“好大喜功”了。
旧社会里,“浮生六记”也曾时兴过一阵。有搬上舞台的,有拍成电影的。演戏的,也许是偏爱“闺房记乐”的情趣,同情“坎坷记愁”的忧伤;看戏的却得到一条要不得的教训:“知足常乐。人生原是悲剧,能同爱人煮一锅粥喝已是万幸,何必苛求?”解放后,“浮生六记”绝迹了。这也是必然的。“坎坷记愁”虽然也反映了一些旧社会里的人情冷暖,但沈三白的奴隶精神同劳动人民的本色毕竟是格格不入的。倒是“岳家庄”还常在舞台上出现,每当少年英雄岳云登场,总是惹观众喜欢的。这原因,恐怕是岳云“好大喜功”的精神,还是激人奋发上进的缘故吧!
共产党人的精神同沈三白的精神毫无共同之处,同岳云的精神却有些相通;但又比岳云的精神高了千万倍。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这就不能不“好大”。不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大,不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呢?共产党人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并且信心百倍地为此而奋斗不息,这就一定“喜功”。不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功,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那又叫什么共产党呢?
可见,“好大喜功”非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革命干劲和促进精神的表现。当然,好个人主义之大、喜个人主义之功,应该反对。这是不在话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