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实行“四合一” 走群众路线集体创作成风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2
第7版()
专栏: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实行“四合一”
走群众路线集体创作成风气
本报讯 记者张风报道: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创作了十五个剧本。这个“奇迹”引起上海文艺界很大的注意。
两个月前,上海市文化局向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提出年内创作三十个剧本。这个数字使上海人艺的领导同志大吃一惊,他们想:过去有一个专业的“创作工场”,三、四年中只写出一个多幕剧,几个独幕剧和一个活报剧,现在都是业余搞创作,一年却要三十个!这似乎是办不到的。
正在这时,反浪费反保守的烈火烧起来了!文化局指示剧院把创作规划交给群众去讨论。报名参加业余创作的同志纷纷自报创作数量,总数是六十九个。
剧院接着又召开创作人员大会,传达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文艺界大跃进要“自觉自愿,自我逼上梁山”,要“苦干三月,改变面貌”。参加会议的人员看到令人振奋的形势,认识到文艺必须跟上生产大跃进。剧院还提出三个月后,要上演自编的一个多幕剧和三个独幕剧。大家的劲头更高了,创作数字再翻一番,全年写出一百四十一个剧本。参加业余创作的人员达到八十多人,导演、演员等艺术干部参加创作的,占到艺术干部总人数86%。党支部副书记和宣传委员首先动手,几天内就写出一个独幕剧。
这样,创作形成了一个群众运动。再也没有人关起门来单干创作,集体创作成了一种风气。人们三三两两地谈故事,讲提纲,有的想起了参加土地改革中结交的农民朋友,有的想到了做勘察队员的弟弟,“五好”模范的姑妈,有的还自发地下厂交朋友,找材料。就在这样群情奋发,“言必及创作”的形势下,剧院领导上一面规定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创作日”,同时提出“深入生活,自由结合,集体创作”。第一批组织十多个人下厂,参加工人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很快就写出了七个剧本。接着又把全院业余创作人员分成十七个组,全面出动,下厂下基层。现在十五个剧本已经交卷,三个独幕剧已经排好,下月就要到工厂中去巡回演出。一个四幕五场的活报剧,在上海人艺演员的辅导下,正由铁路工人业余剧团在沪宁,沪杭沿线铁路工人中巡回演出。为“运动”,为“业余”服务
业余创作人员来到了工厂,就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中去,群众需要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厂里要开跃进大会,他们就编余兴节目。到国棉六厂的一个小组,编了一个“西瓜舞”,鼓舞大家在整改中抓西瓜,赢得了工人们暴风雨般的掌声。有的一下厂,先找业余文艺团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辅导他们演出,编出真人真事的说唱材料。现在上海人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边服务,边取材”,取材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反对为创作而创作的思想。
在创作的方法上,上海人艺提出要向群众“三请教”:一听群众讲故事,二向群众讲提纲,三跟群众念台词。他们不但在剧院内部搞集体创作,还和群众在一起搞集体创作。去上海铁路管理局的一个组,到铁路上写上海南京间特别快车创造三小时五十二分的历史奇迹的剧本,第一天找了许多人谈素材,连夜赶出一个分幕提纲,第二天带到铁路上征求意见。铁路局党委接到提纲,马上讨论,帮助修改。职工们听了提纲,对违反生活真实的地方积极提意见。台词编出来之后,好几次念给职工听,职工提出了好多生动的语汇和豪迈气概的台词。接着又帮助铁路工人业余剧团演出这个四幕五场的活报剧“乘风破浪”,在排练和巡回演出中再吸收群众意见修改。
上海人艺还规定一条:所有创作的剧本,首先给工人业余戏剧团体上演。这样,不仅解决了大量创作出来的剧本的出路问题,而且大力支持了群众文艺运动的开展,为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
先求快,后求精
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创作,需要在数量多的基础上保证一定的质量。上海人艺有一个关于质量的规划:在一百四十一个剧本中,要求有5%,即七个剧本达到全国演出的水平,其余的剧本,一般也要够得上业余剧团上演的标准。由于参加业余创作的同志,大部分没有写过剧本,有的还缺乏编剧的基本知识,如果首先强调质量,就会挫折群众的积极性。所以,上海人艺首先强调的多、快,大量地反映当前群众革命运动的面貌,让剧本到观众中去考验,去修改。同时,在剧院内实行普遍指导和重点帮助相结合,达到保证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在普遍指导方面,上海人艺采取的办法是:抓提纲,抓共同问题。各个组在动手写剧本之前,先写出提纲,给文学组研究,有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剧本的可能,在进一步收集材料和写作上给以帮助。然后找出一些创作上的共同问题,请专家来作报告,或者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和讨论。另外,所有剧本写出以后,都由文学组给予艺术上的加工和修饰。
现在创作的十五个剧本中,有一些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如写铁路工人创造沪宁快车新纪录的多幕活报剧“乘风破浪”。剧本的作者一面参加业余剧团的巡回演出,不断吸收观众意见进行修改,同时还打算较长期深入在铁路工人中生活,多写一些小型的剧本。
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上海人艺把参加业余创作的人员编成二十四个组,长期固定深入生活的基点,实行“四合一”,即创作、辅导、劳动锻炼以及和工人交朋友,四者一起在这个基点内进行。采取了这种“四合一”的办法,各项工作与思想改造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又红又专的话剧工作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