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展开大辩论 厚今薄古论战胜厚古薄今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5
第7版()
专栏: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展开大辩论
厚今薄古论战胜厚古薄今论
本报讯 记者余辉音报道:究竟应该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最近的二十多天中,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大辩论。
大辩论涉及到中文、外文、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的各个学科,在全市有关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所里,所有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卷入了大争大辩。
辩论中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论点,但从实质上看只有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两派。主张厚古薄今的人们认为: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可以鼓舞我们的劳动和斗争,可以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我们的骄傲,不厚是不对的。古代历史有几千年,近代历史只有百余年,现代历史只有几十年。古代的研究和教学分量重一些是很自然的,古代文化遗产尚未充分发掘提倡,薄古这是忘本,就是割断历史;今是从古发展来的,古和今不存在对立的矛盾,厚今何必薄古,矫枉何必过正。
有些人对过去的厚古薄今倾向进行了自我批判,从切身体会中感到厚今薄古方针的正确。他们指出,由于这些社会科学工作者集中力量于古代历史和古典作品的研究和教学,长期和古人为伍,加上立场观点不够正确,分析批判不够充分,很容易引导人们留恋过去,怀古鄙今,逃避当前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生产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和学术研究中迷失方向。这种厚古薄今的倾向使哲学和社会科学不能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妨碍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这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上起着促退作用。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的斗争正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
主张厚今薄古的人们指出:只有厚今薄古,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作到一面反映时代的精华,一面作时代的先导。我国现代社会生活肯定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和进步,各方面都在大跃进,现实生活中有无数有意义的问题需要研究。调动和培养大量的人力研究这些问题是完全必要的,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不研究二十世纪的问题,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说来正是割断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厚今并不是废古,厚今对文化遗产是应该十分重视和爱护的,但研究古代的人也应该懂得现时生活,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古代史研究好,使古人为今人服务。
经过许多次大会小会的辩论,大家的意见逐渐一致,赞成厚今薄古的人愈来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是所有的思想问题都已得到解决。从13日举行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和各单位最近的辩论会看来,大家原则上都同意厚今薄古,但是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还存在着种种忧虑。有些人担心“扶得东来西又倒”,一阵风刮来,薄古会变成废古,自己的学问专长没有用了,个人前途没有了。有些人过去强调能够在古文献中旁征博引才算有学问,研究现实问题只能引用一般人也能看懂的报刊杂志和文章,算不得学问。经过大辩论,他们又感到现时问题很复杂,千头万绪,研究起来也很困难,有的人就主张老教授老专家仍旧研究古代,青年人对古和今都没有底子,可以培养他们研究近代现代问题。还有不少人害怕研究现时问题容易犯错误,他们说,研究古史与死人打交道,顶多犯个学术性的错误,现时问题与政治息息相关,容易犯政治性错误。这些忧虑和想法都反映出:学术界有不少人还没有从思古的幽情中解脱出来,资产阶级的个人名利、个人得失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妨碍了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厚今薄古的方针。
在13日的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人士讨论厚今薄古问题的座谈会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委员陈其五最后发言,他说厚今薄古是学术思想上的大革命,目的是兴无灭资,它引导人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这是关系到知识分子改造和立场转变的根本问题,这个方针的贯彻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困难不能使我们气馁,只要方向对头了,立场站对了,敢于面对现实,敢于修正错误,我们就有勇气大胆思想,勇敢创造,这样在兴无灭资的斗争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生龙活虎的学术大繁荣,科学大发展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