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不将淮北水稻化坚决不回家!” 淮南人民大力帮助淮北种水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6
第2版()
专栏:

“不将淮北水稻化坚决不回家!”
淮南人民大力帮助淮北种水稻
本报合肥15日电 安徽省采用“请进来,派出去,把技术搬家”的办法,将沿江和淮南种水稻的技术传到了淮北平原。今年淮北区改种水稻将由去年的一百万亩增加到八百万亩。
从1953年以来,先后从沿江和淮南调到淮北传授种水稻技术的农民,从淮北派到沿江和淮南学习种水稻技术的农民,共计已有一万多人。今年,淮北十八个县为了扩大改种水稻的面积,已普遍与沿江、淮南水稻产区的各个县一个对一个地订立了合同,请进来的,不仅有农民,还有县、区、乡各级干部和木工、铁工等手工业工人,共三千六百多人。
淮北平原过去盛产豆、麦、高粱等旱粮作物,没有种水稻的习惯。但是淮北却完全有种水稻的条件。淮北年雨量约有七百至八百公厘,雨量集中在夏秋季的约有四百至五百公厘。这样的雨量对旱粮作物嫌多,如果过分集中,往往造成涝灾;如果改种水稻,正好充分利用。但是,淮北有些农民说“淮北是漏风土,不能种水稻”;有些农民说“淮北历来就种旱粮,哪一方土养哪一方人,如果能种水稻,我们的祖宗早就种了”;除了思想上的问题以外,技术也是个实际问题。淮北农民不会种水稻,也没有见过种水稻的样子。
中共安徽省委为了解决淮北改种水稻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决定从沿江和淮南的水稻产区大批抽调有种水稻经验的农民到淮北去传授技术,同时从淮北调一部分农民到沿江和淮南学习种水稻的技术。从1953年开始,由少数试点,到多点示范,今年又发展到一县包一县的包干办法。有计划地把沿江和淮南种水稻的先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传到淮北平原,到去年整个淮北已改种水稻一百多万亩。改种的水稻收成都很好,产量一般比当地其他粮食产量高一倍到几倍。阜阳专区去年改种的水稻,每亩产量五百斤以上的有一万多亩。其中每亩产量七百斤以上的有一千六百七十一亩,最高每亩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一斤。淮北很多“十年九不收”的洼地,自从改种水稻以后,都获得丰收。原来淮北有些农民认为“淮北是漏风土,不能种水稻”等保守思想,已被雄辩的事实粉碎了。改种水稻在淮北已经深入人心,种水稻的技术已经在淮北各地广泛传开,扎下了根。据不完全统计,仅蚌埠专区1956年一年,各县学会种水稻技术的就有三十万人。
“淮北实行水网化水稻化”!“变淮北为江南!”这是淮北人民提出的豪迈的口号。现在,从沿江和淮南调到淮北的农民正和淮北当地的农民一起,紧张地进行各种改种水稻的农事活动。他们表示:“不将淮北水稻化,坚决不回家!”
(茀君、正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