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好学和独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9
第3版()
专栏:

好学和独创
本报记者 伊晓
在今年第一个季度里,西安人民搪瓷厂职工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们的产品质量在跃居全国第一之后,现在又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只有五年厂龄的西安人民搪瓷厂,论设备没有别的工厂好,论工人没有人家的老(90%都是青年工人),论经验没有别的厂多,为什么生产能这样飞跃发展呢?没有别的,这就是“好学独创”的先进思想在推动他们不断前进。
不懂技术,困难很多,当然不是件好事;但是逼迫他们虚心学习,却又是好事。为了学习技术,厂长兼党委书记邸林杰、副厂长马儒英和孙耀增,亲自下车间跟班生产:他们和其他职工经常到上海等地同业厂去留学、请教,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厂;他们及时搜集了大批国内外搪瓷资料,苦心钻研。
青年工人多,经验少,当然不是好事;但是青年工人敢想、敢干,这又是好事。针对这种情况,厂的领导上在带动全厂工人学习时,发扬了独创精神,丰富了这些经验和科学知识。他们虚心的学习技术,精通技术;他们不为技术所驾驭而驾驭了技术;他们没有为现有技术、经验所束缚,而是大胆的冲破了这些陈规。
但是,要突破一些老陈规,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会遇到顽固的阻力。西安人民搪瓷厂中共党组织,坚决依靠青年工人,坚毅地和各种旧思想斗争,为发扬独创精神开辟道路。下面讲的,就是许多例子中的两个。
西安人民搪瓷厂在确定大量生产全红面盆的时候,要用大量的红琅粉。红琅粉价格贵,相当于白琅粉的八倍。当时全国的作法是在坯胎上搪过一次底粉,再搪两次红琅粉。这样做固然可以保证质量,但是,红琅粉使用太多,成本就要加大。
怎么办呢?难道没有办法作到既降低成本又能保证质量吗?领导上提出这个课题后。涂烧车间的一个叫周宏根的组长就建议是不是可以涂完底粉不搪红粉,搪一层白粉,再搪一层红粉。厂党委马上支持他,让他试试。
作前人没有作过的事,当然会有困难,但是,技术上的困难,远比不上思想上的困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有的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过去上海益丰厂想这样做,都没有弄成功;现在全国没有一家工厂这么作,咱们还是趁早别糟蹋东西吧!”前人的经验像一条绳子,把这些人的思想捆得紧紧的。在他们看来,要越过前人的经验,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说服这些经验派,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事实,是很难奏效的。
周宏根在此情势下也有些撑不住劲了。厂党委出来支持了他:“难道别的地方失败,我们就不能成功吗?大胆的搞,先试一试,坏了也没有关系。”周宏根第一次试验就成功了。虽然如此,还有人说泄气话:“这是碰运气,大批生产一定不行!”好,厂领导上当下就决定正式生产。真是好事多磨,在第一班生产中真出了废品:不少红面盆连连露出来一些白纹路。那时,反对的人都嚷嚷起来:“我说的怎么样?不行吧!”
眼看着这个创举就要完结了,厂党委出来挽救了它。“不能就这样完事,即使失败也要弄个一清二楚。”领导人亲自和涂烧车间的工人研究,终于找出原因想出办法,使红面盆的质量完全合格,去年一年就节约四千多元。
传统的经验,前人的教训,没有捆住这个厂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已有的科学根据,现有的技术权威,也没有束缚住他们的独创精神。
硼砂是保证搪瓷产品光泽的必需原料,有一个时期,因为缺少硼砂,而且价格昂贵,全国搪瓷工业产品普遍存在耐酸和光度不好的问题。这个厂的党委便给了技术员张士远和老工人、制琅车间主任王月诚一个任务:研究出一个新配方,既要硼砂用的少,还要光泽、耐酸好。
张士达、王月诚翻遍了国内外所有的资料,却没有找出这么一条。他们向党委会同志说没有把握。党委会同志说:“全世界有三百条的话,难道我们就不能让它有三百零一条吗!”受到这个思想的鼓舞,又得到当时在厂帮助工作的轻工业部的一位老工人出身的陆更新工程师的指导,张士达、王月诚终于研究出一种取名为零号的新配方。这种配方所用的硼砂,由过去的20%减少到12.6%。这样少的硼砂配方在过去搪瓷工业配方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烧出来的样品,无论在光泽和耐酸上都很好。
这种大胆的尝试,不能不受到一些迷恋陈规的人反对。当时,在厂里有两位中国搪瓷工业中的技术权威人士:一位在美国学化工,得过博士学位;另一位搞搪瓷已积有三十年之经验。张士达和王月诚认真地拿零号配方向他们请教。当他们看到这个配方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和一个工人提出来的时候,当他们发现在国内外资料中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配方时,就认为没有科学根据而一笑置之。
技术权威人士拿出了自己的配方,而且说,“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世界上最高级的配方”,要求试验比较。谁知试验结果,这个“高级配方”,除了原料价格比零号高以外,光泽、耐酸、耐热、密着力那一点也赶不上零号。这种“高级配方”制成的搪瓷,经不住考验,当加热到摄氏二百三十二度,又降温到摄氏零下十度时,竟然炸得粉碎。用零号配方制的产品,在作同样试验时,却纹丝不动。
旧有的科学技术理论,像一根绳子一样,把这两位专家的思想捆得紧紧的。他们迷恋那些东西到这种程度,以至在实践面前还顽强地拖住那些陈旧条文不放。他们又提出一个更高级的配方,直到一连七个配方,命运都不比第一个高级配方好多少;比较之后,都不如零号。零号配方在几度经过“权威”考验之后,确立了威信。西安人民搪瓷厂很快就把这个新配方投入生产,使产品质量大大跃进了一步。
敢想敢干,敢于打破已有技术科学上的陈规,敢于作科学技术的主人,这种独创精神,几经风浪之后,在西安人民搪瓷厂职工中得到了充分发扬。束缚着一些职工思想的陈旧的技术经验和科学条文的绳子被解开之后,新的创造不断涌现。过去许多国内搪瓷上没有作到的事,这个厂都作到了。他们使日用搪瓷上第一次出现了齐白石的生动活泼的虾和徐悲鸿的神骏的群马。他们还首创用蒸馏水调配琅粉,使主要日用搪瓷的光度普遍达到九十度以上,有的达到一百零六度。经过许多改进,现在,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指标已经接近了世界最高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