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歌舞遍田野 文化满村庄——小庙乡俱乐部开展活动的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19
第7版()
专栏:

歌舞遍田野 文化满村庄
——小庙乡俱乐部开展活动的经验介绍
本报记者 田庄 罗重璋
我们早就听说湖北小庙乡的俱乐部办得呱呱叫,最近到这里访问以后,果真名不虚传,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歌舞遍田野,文化满村庄”。特别令人高兴的,这里的俱乐部不仅是农民群众进行自我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向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宣传的思想阵地。
目前,小庙乡十七个农业社,已经“社社建部、部部有团”。它们密切配合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生产,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时事、政策和生产的宣传鼓动工作,收到了很大效果。这个乡俱乐部的宣传鼓动形式繁多。其中有大字报、流动快板、黑板报、漫画、展览、田间鼓动牌、广播筒、讲座、问题解答、说书、天沔花鼓、歌舞剧、民歌、合唱、快板、文艺晚会等四十五种。这些花样翻新,喜闻乐见的宣传鼓动形式,一般都已做到了经常化。
在这里,无论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小伙子,也无论是乡、社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社员,对俱乐部多种多样的活动,人人夸赞,个个喜欢。许多人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人说,俱乐部就是一所自我教育的业余学校。不久前,幸福一社有些社员滋长了自满情绪,鼓不起劲,甚至有的抱着:“管你千斤不千斤,伸手就得给工分”,只顾抢工分,不管工作质量好坏。有些社员不爱护社里的公共财产,生产工具哪里用哪里丢,全社五十九头耕牛,就有二十四头喂得瘦弱。也有的社员由于铺张浪费,给生活带来了困难。根据这种情况,这个社的俱乐部在3月份用图画、实物,用好坏典型对比的方法,举办了一个以爱国、爱社、爱节约为内容的展览。这个展览紧紧抓住群众中的典型事例,通过表扬、批评来教育群众,十分生动活泼。例如,展览中有这样一幅图画,画了一位老人正在雨中勤奋地劳动,上面写着:“四队李牛仁,年纪过六旬,起早摸黑赛别人,晴天雨天都出勤”。就在同一幅画上还有一个看来挺年轻的人却坐在家里:“四队李传青,年纪比牛仁轻,别人上工他在屋里云(没事干的意思),光搞菜园不顾社里大跃进”。展览中表扬了许多爱护社公共财产、勤俭持家的社员,对损坏农具、虐待耕牛以及做活不讲质量的社员,进行了批评。这样就使社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许多社员看了以后,主动地检讨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曾钱喜原是全社出名的“懒婆娘”,去年全年只做了十多个工,最近她像变成了两个人,每天从早到晚手不停脚不住地干,半个多月做的工分就比去年一年还多。
在小庙乡,俱乐部不只是积极的批评,更多的注意好人好事的表扬,以鼓励群众前进。灯塔六社第七生产队,每天天色微微透明,社员们就爬起来到几里路以外的岳口镇积肥,俱乐部便贴出大字报表扬他们:“七队社员干劲大,风雨路滑都不怕,男女老少齐出发,街上的肥料搬回家,这是队长抓的呱,希望今后发扬它。”这样带动了全社,第二天,全社参加积肥的达到四百多人。全社一鼓作气只花了五天时间就积肥八千多担。
在小庙乡,俱乐部密切配合中心工作的另一特点是,当中心工作到来的时候,俱乐部除很快地组织力量进行文字的口头的宣传以外,这个时候的文艺演唱的活动也更加活跃。一般地采取农闲集中,农忙分散;雨天集中,晴天分散;晚上集中,白天分散。因此,不论农忙、农闲,俱乐部的活动从不间断。演唱材料绝大部分是农民自己创作的,而在编写这些演唱材料时,一般是“抓生产,抓思想,抓典型”。这样,就使内容更结合实际,收到的效果也就更大些。例如,去年夏天,这里遭到了稀有的干旱,绿色的棉叶一天天的枯萎了,就在这个时候,幸福二社有个叫王培华的青年社员,带头用水浇活了五亩快要枯死的棉花,俱乐部便把这一事迹编成了“棉花抗旱”小调,到处演唱,结果改变了这里历史上从不用水浇棉花的习惯,闹起了热火朝天的抗旱斗争,就这样,当时全社遭受干旱威胁最严重的四十多亩棉花,全部被挽救过来了。为了密切配合生产,推动生产,许多俱乐部做到了“就地取材,做什么,编什么,演什么”。棉花播种时间到了,他们就编唱“棉花播种十要十不要”、“棉花技术快板”等等。开展兴修水利、积肥、学文化、除四害的时候,他们就针对上述不同内容,编唱了许多歌舞剧、大鼓、渔鼓、快板、相声,对推动这些工作起了显著作用。
由于俱乐部的活动丰富多采,并且做到了经常化,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村原来的生活面貌,到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朝气勃勃的气象。在这里,一般的情况是,队里七天一小演,社里半月一大演,乡里一月一会演。农活繁忙的时候,演员们便分散在各个队里,车水时,就带领社员唱车水歌,打麦时唱打麦歌,插秧时唱插秧歌。这些歌几乎人人会哼,个个能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婆婆,也都跟着年轻人一块愉快地边生产边唱歌。许多小伙子和姑娘们,随时可以把红绿带子往腰里一扎,跳起来,唱起来。到了晚上有时候还在月光下举行歌舞晚会。此外,每当农闲的时候,各种球类活动也搞开了,篮球、乒乓球,都是农民最喜爱的活动。
俱乐部在普及文化知识、传播生产技术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全乡建立了业余创作小组十六个,最近两、三个月来,他们已经创作了剧本、民歌、快板、大鼓等五十多篇。同时在剧目排演过程中,通过抄词、对词,许多演员也学习了文化,绝大多数演员开始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现在都能认识六七百字,最多的能认识一千五百字左右,有的已能开始创作。为了传播生产技术,俱乐部除了通过演唱、黑板报等形式经常传播以外,田间宣传牌的作用也很大。例如,去年棉花抗灾增产运动中,俱乐部把每块田应抓什么措施,都写在宣传牌上。丰岭四社在田间宣传牌上写着:“前期荒苗,后期荒桃,消灭荒草”、“三次培高,行距薅泡,减少蒸发,防旱防涝”,等等。每次换宣传牌时,社员们就说:“又开药单子来了。”
小庙乡俱乐部从1954年就开始建立了,几年来一直坚持得很好,一年到头,从来没间断过活动。为什么小庙乡俱乐部搞得这样好呢?这主要是由于这个乡的党组织的重视,采取层层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的办法,把俱乐部工作认真地抓起来的结果。乡总支副书记和宣传委员负责领导全乡俱乐部工作,俱乐部主任由社的党支书兼任,另外,都派有共青团支部副书记或支委专门领导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建立了团小组。乡党总支根据生产季节和俱乐部的活动情况,及时地提出要求,指出活动方向,交代活动方法。这是使俱乐部紧紧结合中心工作,为政治、生产服务的关键。
经验证明,经常地教育俱乐部活动成员,也是巩固俱乐部的重要措施。小庙乡的作法是:开展竞赛,定期评模,奖励先进,每月一小评,每季一大评,每年一总评,这样,俱乐部许多成员既是生产上的劳动能手,又是宣传工作中的模范以及各项中心工作的带头人。为了提高活动质量,这个乡还建立了中心俱乐部,使之形成全乡俱乐部网。中心俱乐部设立业务传授站,定期进行业务知识的传授,还经常举办一些示范性的活动,吸收一般俱乐部来参观。现在,这个乡的党组织正进一步加强对俱乐部的领导,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俱乐部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也来个大跃进。
(附图片)
小庙乡塔灯六社俱乐部演员张环?(左第二人)。她参加过湖北省文艺会演,得到文艺演出奖。这是她正在教俱乐部的演员舞蹈基本动作。
每当劳动休息的时候,小庙乡俱乐部的活动分子们,就在田头为社员们表演歌舞。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