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开辟商业为农业服务的新途径 供销社农业社合办小工厂 中共重庆市委推广南岸区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1
第1版()
专栏:

开辟商业为农业服务的新途径
供销社农业社合办小工厂
中共重庆市委推广南岸区的经验
本报重庆20日电 重庆市南岸区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社苦战八天,合办起十二个小型工厂。南岸区供销社这种做法,为商业工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共重庆市委在4月17日组织财贸系统各单位党支部书记、经理和职工一千多人到南岸区农村参观,并召开了现场会议。这批工厂包括农具修配厂、颗粒肥料厂、饲料加工厂、竹器和木器加工厂等,都是为农业增产服务的。在兴建中,供销社的职工利用晚上时间,人人动手整修厂房,改装机器。黄桷垭和新兴等乡的农业社,抽调泥工、石工、木工星夜赶工。附近的几个机器厂和纺织厂、肥料厂的技术工人,也来帮助改制机器、安装机器。重庆肥料厂的技术工人教给农民生产颗粒肥料的技术,并具体指导生产。从4月5日开始,八天内这十二个小型工厂全部建成投入生产。
这批工厂兴办以前,南岸区供销社派出工作组下乡下社广泛征求农村党组织和农业社的意见,调查了当地资源情况,因此这批工厂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产品适合当地需要。例如区内汪山一带产竹子,当地又有能编制竹器的农民,区供销社就在附近兴办了竹器加工厂。黄桷垭位在高山地区,肥料缺乏,新兴乡居民较集中,垃圾多,供销社就在这两个乡各办了一个颗粒肥料厂。
这批小型工厂的兴建,注意利用农村原有手工业的基础,全部投资共七千三百多元,都是由供销社从公益金中抽出来的,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工厂的设备都是因陋就简,大部分是旧有的工具或利用废旧的机器改制的。厂房都是农村中闲置不用的空房子。这批工厂全年的总产值可以达到五十二万多元。
南岸区供销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供应工作,与农民需要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矛盾,农民对供销社供应生产资料不及时、不合用、数量少等提出过不少批评。这批工厂办起来后,生产资料供销工作大为改观,农民同声赞许。比如过去农民修理一把锄头,需要等候一个多月才能取货。现在有六个农具修配厂修理,基本可以满足区内农民加工和修理农具的需要。南岸区农民需用的竹木农具和工具,一向依靠外地供应,满足不了需要。现在竹木质农具和用具可以部分自给,将来还可以逐步做到自给自足。黄桷垭乡肥料厂和新兴乡肥料厂现在每日生产六吨颗粒肥料,全部供给两乡的农民。以往这两乡农民白天做田间活,晚上回家还要料理猪饲料,忙不过来。现在这两乡的饲料加工厂可以代农民加工饲料,估计每年可以为农民节约一万个劳动日。
中共南岸区委根据这个试点经验,又进一步作了全区规划。全区年内还将兴办十多个加工厂,并把已兴办的农具修配、木器、肥料、饲料等工厂逐步改成半机械操作,把铁制农具修配厂扩充为全乡的机器修配站。南岸区委并决定,经过分批训练、学习,使目前区内的商业工作人员既通商业,又通工农业生产;既懂技术,又通政治;做到
“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例如棉布售货员懂得剪裁,生猪采购员会医猪病,成为又红又专的全能商业工作人员。同时以工厂为基点,训练农民学会使用化学肥料,懂得生产技术,既会农业又会工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