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摘掉大豆“低产”的帽子 绥化县“五一”社把大豆变为高产作物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2
第2版()
专栏:

摘掉大豆“低产”的帽子
绥化县“五一”社把大豆变为高产作物的经验
本报记者 马新仁
黑龙江省绥化县蔡家乡“五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工种植,正在把“低产”作物大豆,变成高产作物。“五一”社1955年种了一千二百多亩大豆,平均每亩产量一百八十斤。1956年种了一千九百多亩,每亩产量三百零六斤。去年种了二千二百多亩,平均产量是二百八十七斤;其中有一百六十五亩,每亩收了四百斤大豆。而去年黑龙江省全省大豆每亩平均产量是一百四十九斤。
一向在人们印象中是“低产”又“不稳产”的大豆,为什么在“五一”社既稳且高呢?大豆还是大豆,但是思想上认识大豆也能够“高产”的农民,付出各种增产努力之后,摘掉了大豆的“低产”帽子。今年“五一”社的生产也要跃进,但是和其他一些准备生产跃进的农业社不同的是,“五一”社不光靠高产作物跃进,所谓“低产”的大豆,也在跃进计划以内。全社要种二千五百多亩大豆,每亩产量要达到五百斤以上,而且还要培植出三十亩单位产量超过六百六十斤的大豆高产田。
去年秋收,蔡家乡很多农业社集中畜力拉庄稼:“五一”社却一面紧张地拉庄稼,一面还抽调壮马套上双轮一铧犁翻地。这个社准备今年播种大豆的土地,基本在秋天翻完。这一点是“五一”社大豆连续三年丰收的技术经验之一。很多人认为新式畜力农具种大豆不增产,而“五一”社根据经验和理论认识,却认为用新农具种大豆增产。社员说:养儿要亲生,种地要深耕,旧犁只能耕三寸深,新式犁能耕四、五寸深,必然会增产。更重要的是“五一”社社员,注意新农具使用和当地耕作经验,自然条件结合。用新农具平播大豆,锄第一遍草的时候起垅。当地春雪少,春风大,翻耕过的土地如果都是大土块,水分会蒸发很快,发生春旱,这也是当地农民不肯翻地的原因。“五一”社采取随耕随耙的办法,土很松,保墒作用很大。这个社保证耕作质量有一套明确的制度,去年春天,蔡家乡组织各社参观“五一”社播种大豆,但是土地平整的不完全合乎要求,农民技术员拒绝播种,一直到土地整好才开种。
“五一”社播种的大豆,没有一粒是不好的种子。不但播种前粒粒精选。更重要的是从1955年起,就建立了大豆种子田,由一位副主任亲自领导。种子地固定在一个生产组里,便于提高培育技术,而且种子地是最肥沃的地,施肥最多,优先铲趟,杂草及时拔去。在不少农业社里,都有“满仓金”良种,因为没有种子地,两三年后,种子就混杂,退化。“五一”社的“满仓金”豆种纯度在90%以上,而且粒粒饱满,这就在增产上起了很大作用。
“五一”社在大豆的播种技术和豆田的施肥上都“不惜工本”。不仅播种前施肥,豆苗出土后还要施肥,每亩施肥量比一般社高出一倍。而今年施肥量又比去年增加一倍到一倍半,并且按每块地,每条垅的肥瘠情况,土质情况的不同,上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粪肥。在黑龙江省地多人少的情况下,“五一”社种植大豆的细致,不亚于绣花。他们研究了新农具播种和旧农具播种大豆的不同特点,发现平播大豆培土厚,根瘤少;旧农具种的培土少了容易晒根,就研究出犁垅沟要深,垅台土却又要培的浅。为了提高平播大豆的铲(锄草)趟(耕垅沟和向垅台上培土),确定技术高的趟小垅,技术低的趟大垅;蹄子小的马趟小垅,蹄子大的马趟大垅。多数大豆间两次苗,同时拔掉苗眼草,避免用大锄除苗眼草伤苗。担任间苗的都是技术好的妇女。今年“五一”社种大豆的技术还要提高,除了合理稀植,大垅大豆采取双条播种,两行苗保持犬牙交差的形状,同时间种玉米。带试验田性质的高产田,还要追施化学肥料。
今年年初“五一”社讨论生产跃进计划的时候,部分社员曾经想只种高产作物,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不种大豆。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知道增产大豆对支援国家工业化的意义,另一方面种大豆对他们自己好处也很多。有经验的老农民都知道,种过大豆的地,再种其他任何庄稼,地力都很大。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大约为二与一之比。只要大豆丰产,就大为增加农民的收入。“五一”社1957年由于大豆丰产,比同样种玉米丰产,多收入了二万五千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