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采油难忘勘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2
第3版()
专栏:

采油难忘勘查人
新华社记者 李绍伊
四川石油工人报记者 王功济
最近我们又来到川中油区第一个喷油的龙女寺二号井工地上。春天的阳光穿过矗立在嘉陵江边的石油井架,斜射到储积了几百吨深黑色天然石油的池子里。一股油泉从钢管中倾泻而出,注入池中,油浪起伏不已,闪灼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一个多月以前激动人心的喷油情景,还未从人们的印象中消去,现在,这里又接着试验油井,紧张地进行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钻井职工按时打开井口,不断地考察和研究着油层的出油情况。
当呼啸的油流源源不绝地从井底喷出来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到那些终年终日辛勤劳动在野外的地质勘探人员。他们在发现龙女寺储油构造时,曾经经历了一段艰苦而曲折的过程。
四年前的冬天,四川石油勘探局的一支野外勘查队,完成了蓬溪县蓬莱镇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以后,继续沿着露出地面的岩层向东踏勘。当他们来到潼南县境的磨溪时,根据这里的地形地质特征,认为很可能成为一个储积石油的构造。年青的勘探队员舍不得丢掉这个意外的收获,虽然离年底收队回成都的时间只有几天了,但是仍然抓紧工作,终于把“磨溪构造”的资料写进了他们的勘查报告里。当时,四川境内的石油地质工作刚刚开始,掌握的资料不多,可供钻探石油的地方更少。因此,“磨溪构造”引起了极大的注意。第二年春天,四川石油勘探局便立即派出测量队到磨溪,接着又派地质技术员罗志立带着一队人员前去详细勘查。
出人意料,罗志立一个多月以后回到成都。报告说,“磨溪构造”根本就不存在。他们曾经拿着地形图,依靠经纬仪和罗盘,调查了一百多公里,但是沿途所见的地层都很平缓,岩层并未向下倾斜。这些现象在地质学上,都充分说明磨溪不是一个储积石油的地方。既然磨溪可能有石油的说法被否定了,摆在磨溪的测量队也跟着撤走了。从此,磨溪这个地名逐渐在地质人员的脑子里淡漠起来,只有谈起经验教训的时候,人们才把它当作一件错误事例,而很少有人大胆设想过它确有储积石油的可能。又过了一年,1955年冬天,我国石油工业访苏代表团回来了。苏联在俄罗斯地台上发现第二巴库的经验,给中国的地质人员指出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四川省内华蓥山和沱江之间的地区,地质情况恰似俄罗斯地台。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米尔琴柯曾经向我国石油地质人员建议,在这里开展大规模的勘查工作。地质部四川石油普查大队根据党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决定要在川中这块地方进行勘查。当时,他们只知道川中磨溪这个已被否定了的名词。
但是他们根据地形地质资料的推断,相信这里有油。他们认为四川石油勘探局野外勘查队说磨溪有石油储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应当抓住这条线索跟踪追击,找出一个适于储油的地方来。于是在1956年春天,地质部四川石油普查大队把原来布置在川西眉山、夹江、犍为、乐山一带的勘测队全部撤下,开到川中,以千军万马之势开始了勘测工作。
他们一边勘查,一边就准备着细测和打钻井。但是,事情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当。从西向东,经过磨溪,他们看到的地层情况,也同四川石油勘探局的野外队员们后来详查时所见到的一样。储油构造究竟在哪里呢?一时也难确定。为了这事,大队长和工程师都很着急,四次从重庆赶到现场,跟大家一起研究讨论,鼓励野外队员们不要灰心,一定要找出一个储油的地质构造来。当地的农民们看到野外队员们不顾风、不怕雨,成天在山坡上、河坎边测量,敲岩石,很受感动。有的让出自己的好房子招待他们住,有的拿出粮食给他们吃。领导人员的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鼓舞着石油普查大队的工作人员,继续追寻磨溪石油构造的线索。他们向前挺进,渡过了嘉陵江,一直向东,细测了一千八百平方公里,终于在武胜、岳池两县境内,找到了一个适宜于石油储积的地区。当他们在嘉陵江边摊开地形图,填上自己的收获时,看到这里隐伏在地下的石油山有六百平方公里大,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石油地质构造找到了,但是这还只是一个开端。接着,他们就想用轻便钻机打井,以便进一步证实地下是否储有石油。但是,这个地下石油山的山峰还没有找到,往那里打钻井呢?按照钻探打井方法,第一口探井要打在地下的山峰上,这里通常是聚存石油最多的地方。钻探人员都把地下山峰称为高点。新的困难使野外普查队员不能安宁下来。他们白天顶着火热的太阳,沿着岩层追寻;夜晚又守在煤油灯下仔细地分析着资料。他们发现,每次总是一找到嘉陵江边,就失去了高点的线索。有一次,他们追寻着岩层,渡过江水,终于发现了那条穿过嘉陵江的地下石油山的山峰。
按照国家规定的地质部管普查、石油工业部负责探明储量的分工,地质部石油普查人员就要把这个勘探成果交给石油工业部的钻探人员。但是,这个构造叫什么名字呢?当地的老乡们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嘉陵江龙王爷的三女儿羡慕人间生活,常常跑出水晶宫,坐在江心的岩石上,瞻望风景如画、四季如春的景色;如果年成干旱,她还会呼风唤雨,降福人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可爱的姑娘,就在江边的山间建立了庙宇。现在,石油地质构造的高点在这里发现了,地质部石油普查人员就以龙女寺命名,称它为龙女寺构造。
不久,地质部的轻便浅钻机在龙女寺探区开动起来。石油工业部的大型钻机,也在1957年冬天竖立在嘉陵江边。今年2月1日,地质部钻探的四号浅井,第一次传出了喜讯。工人们采用提捞的办法,一次从井里捞出五吨多原油。这个消息飞遍了四川。正在成都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个成果,特地打电话到北京把地质部何长工和石油工业部康世恩两位副部长叫来,布置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钻探网。3月,石油工业部钻探的二号深井,又接着喷出了大量的天然石油。龙女寺油田被证实了。
现在,地质部四川石油普查大队又踏上了新途,去为祖国寻找更多的“龙女寺”。他们的工作,不是逐渐增高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从传送装置上卸下来的出色的机器和汽车;而是去寻找那些储藏着大量“黑色金子”的地下宫殿——石油构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