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正确地理解“古”和“今”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展开论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3
第7版()
专栏:

正确地理解“古”和“今”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展开论战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报道:怎样“厚今薄古”?“古”和“今”怎样理解?这是最近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大争大辩的中心问题。
辩论会上,大家对怎样“厚今薄古”,提出怎样理解“古”和“今”三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古”和“今”是指时间说的,“五四”以前是“古”,“五四”以后是“今”。“厚古薄今”,主要指“五四”以前的文学讲得多,“五四”以后讲得少。一部分人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古”和“今”是指观点说的,一切陈腐的、衰亡的、落后的,都是“古”的;一切先进的、革命的、新的,都是“今”的,问题在于用什么立场、观点去讲授。古典文学是“古”的,如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讲,那就是“今”的;现代文学是“今”的,如果用不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讲,那也是“古”的。
另一部分人认为,上述两种意见都有很大片面性,应当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解决“厚古薄今”的问题。实际上,中文系过去在教学上“厚古薄今”的问题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学讲得多,现代文学讲得少,而在古代文学中,先秦、唐、宋部分又讲得过多;一是在教学观点上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古典文学一般是肯定的多,批判的少,注意了对作品人民性的讲述,对其中的糟粕缺乏应有的分析批判,有些人从兴趣出发抠字抠词,离题万里,个别的教师甚至专挑古代文学作品中消极落后的部分,大加渲染,为害非浅。因此,只有一方面增加现代文学的授课时数,减少古代文学的授课时数;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接受古代文学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教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利于今天的文化发展。经过反复辩论,最后全系教师基本上都同意这种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