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挖出了厚古薄今的老根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师说,只有兴无灭资,才能厚今薄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8
第7版()
专栏:

挖出了厚古薄今的老根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师说,只有兴无灭资,才能厚今薄古
本报讯 据西安日报报道:
“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这是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最近争论的中心问题。教师们一致认为,必须兴无灭资,彻底克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改变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在教学上真正贯彻厚今薄古的方针。
怎样正确理解“厚今薄古”?辩论中,有人认为“厚今薄古”仅仅是方法问题,是治学中“古”
“今”比重多少的问题。许多教师反对这种看法。教师们认为,“厚今薄古”不仅是治学的方法方向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知识分子彻底改造思想,转变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个问题。他们说,“厚古薄今”思想的实质是逃避社会主义的现实政治生活,逃避思想改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所以,不只是方法问题,也是一个立场问题。提倡“厚今薄古”,目的在于反对理论脱离实际,思想脱离政治,使学术研究为当前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并不是不要人研究古代,问题在于怎样研究。如果脱离实际,就是“今”也研究不好。有的教师举例说,世界近代史中巴黎公社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脱离现实斗争的人,就很难体会深刻;而讲巴黎公社不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不联系反右派斗争,这依然是“厚古薄今”。
许多教师还就“厚古薄今”思想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了自我检查和互相批评。如课程上轻视基础课和近代、现代史,认为近代、现代史可以自学。主张“删除枝叶,突出本干”,把基础课缩减到最低限度。轻视实习和课堂讨论。在教学思想上,“厚古薄今”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重史料轻理论,醉心于烦琐的考证。一些老教师平时谈起史料来兴致勃勃,津津乐道,而对于现实斗争则不感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史料就是一切,排列起来就可以成为著作。评价一本著作的好坏,也只是从史料多少上着眼。个别教师不但把史料看作私有财产和成名得利的“看家宝”,而且常以这种思想鼓励学生。“厚古薄今”的思想,还表现在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实。有的教师在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常常因袭古人或前人的旧看法。如讲到历史上外国到中国来的传教士时,只谈他们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而不谈帝国主义借传教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有的教师讲课中一味着眼于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帝王将相家族如武则天、杨贵妃等人的生活琐事,而很少谈到劳动人民的作用、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状况。讲到唐代历史,便满口称赞唐太宗如何礼贤下士,讲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私人生活谈的很多,而对变法同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谈的很少。
教师们还检查了“厚古薄今”思想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许多教师说,“厚古薄今”思想不仅妨碍了教师在学术和思想上的进步,而且影响所及,在许多学生中也形成了风气。在这种风气下,甚至一些学生想学近代、现代史,也怕别人“瞧不起”。有的学生为了想成名,整天埋头抄卡片,不问政治,“匈牙利事件”发生了一年多还不知道;有的在反右派斗争中还手不释卷地看“道德经”,有的学生埋头写“诸葛亮考”,到处查书问人:“诸葛亮的母亲是谁”,还有一个学生整天抄史料,不参加政治运动,最后竟发展到偷书店的书的地步。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厚古薄今”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许多教师也作了检查,归纳起来不外是:
(一)逃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对没落阶级的旧的东西,思想上容易共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东西,没有决心下苦工夫学习;(二)怕犯错误。有的教师讲民族史,辛亥革命以后的就不敢讲,怕抵触民族政策。错误地认为“讲古代史讲错了也联系不到政治立场”;(三)想走“捷径”。认为“古代史有现成资料,容易掌握,现代史资料没有很好整理”,想以较小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成果。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现代史不是历史而是政治,只有懂古代史才算“学问渊博”。总之,学习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主义而是为了个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