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让孩子们学会生产本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29
第5版()
专栏:莫斯科通讯

让孩子们学会生产本领
本报记者 崔永昌
为了了解苏联十年制学校怎样实行劳动和技术教育的情况,我们访问了莫斯科伏龙芝区第三十五中学。这是一座新的五层楼房,位置在列宁山下,离列宁中央运动场不远。
上午,孩子们都在上课,四周静悄悄的。校门口的柱子上写着“光荣属于劳动”和“只有劳动才有幸福”的标语。一开始我们没大注意这两个标语,但是当参观完了这所学校再走出校门的时候,才深深感到它们非常确切地说明了这个学校的特点。
校长季莫菲也娃同志已经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她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有三十年。她向我们介绍说,学校现在一共有三十个班,一千零七十个学生。
季莫菲也娃同志一边向我们介绍学校情况,一边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教室。在地下室里,除去体育室以外,有两个“机械车间”,在第一个车间里我们看到了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十一台车床,其中包括旋床、钻床等。在另外一个机械车间里我们看到了两排工作台和二十多架老虎锉。这两个机械间里全有日光灯,各种用具摆得非常整齐,真像工厂里的模范车间一样。墙上挂着这两个车间出产的“产品”,其中有木尺、衣架,也有机器上用的大小螺丝钉和各种金属零件。
当我们参观完了重新回到校长室的时候,季莫菲也娃同志向我们谈起了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
两年前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要使每个十年级的毕业生都能具备基本的生产知识,并且能掌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当时问题很清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只限在课堂里面,而应当与工厂和农庄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还不能只限于参观,而应当让学生亲自去参加劳动。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新规定的教学计划,三十五中学决定八年级学生在暑假要到农庄去工作两个星期,九年级学生到工厂去工作一个月。要到工厂去工作不但需要有对机械构造的起码知识,而且要在学校里掌握好初步技术,例如车床的基本操作等。
季莫菲也娃同志说,新教学计划规定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们吃的面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些十年级的毕业生不敢到工厂去工作,因为他们对工厂一点也不了解,在学校里谁也没教过他们。实行技术教育以后这个缺点就可以克服了。
在十年制学校里实行技术教育是一件新的工作,而在任何一件新工作开始的时候总是有困难的。当学校决定成立两个小型车间时,要准备一些车床让学生练习操作,可是这些车床从什么地方来呢?有人可能认为应当向国家要一笔经费,可是季莫菲也娃同志并没有这样做。当我问她安装这些车床用了多少钱时,她微笑地说:“一个钱也没花。”原来这十一台车床全是莫斯科一些工厂不需要的旧机器。在各个工厂党委会和区党委会的帮助下,一台台旧车床运到了学校。学生们自己把机器擦干净,并且在工人的帮助下安装起来。现在这十一台车床全涂上了绿色油漆,看起来真像是一个工厂的出品。
离学校不远有一个丝绸加工工厂,许多学生的家长就在这个工厂工作。工人们知道学生要学习技术以后便亲自来帮助,并且给学生上实习课。学生也经常到工厂去实习,并为工厂制造一些零件。
季莫菲也娃同志也谈到这个学校实行技术教育的初步成果。在实行技术教育的时候,对旧课本进行了一些缩减,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删掉了。当时有人顾虑这样会不会降低学生的一般文化水平。现在证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实行技术教育以后,学生对许多课程的了解程度不是降低,而是加深了,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另外还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例如一个学生说:“以前我认为物理只是为考试而用的,现在我知道,不学好物理就不能管理机器,也不能制造机器。”技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收获是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经过在工厂和农庄的劳动锻炼,许多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发生了热爱。例如1957年六十个十年级毕业生中间,除去二十七个人考入高等学校外,其余的人全愉快地走上了生产岗位。
最后季莫菲也娃同志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这是从中国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寄来的。她指着信说:“广东的朋友要我介绍我们学校的工作,我预备把我们今天的谈话内容写信告诉他们。”(附图片)
莫斯科伏龙芝区第三十五中学九年级学生阿里亚莫夫(右)在斯维德洛夫工厂工人(左)指导下掌握钻孔机的操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