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使街头无废物 让城市无贫民——记徐州市社会福利生产的巨大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30
第4版()
专栏:

使街头无废物 让城市无贫民
——记徐州市社会福利生产的巨大成就
本报记者
人们走进江苏省徐州市的大街小巷,就会发现一种很不平常的景象:很多人家门前挂着“社会福利生产厂”,“社会福利生产小组”的招牌。这就是徐州市民政部门发动徐州市贫民、烈军属自己搞起来的生产组织,目前,全市有这样的生产组织三百零一个。
老年人“老而不衰”
残废人“残而不废”
一提起生产,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那些能挑能肩、精强力壮的人,然而在这里,却不是这样,在近两万人当中,有80%是只有半劳动力的家庭妇女,白发苍苍的老人,十多岁的孩子,甚至还有有耳不能听、有嘴不能说、有眼不能看以及断腿缺臂的残废的人。在云龙区席薄厂有一个十多人的盲人生产车间,他们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凭脑子记忆,凭手摸,学会了编薄技术。在3月份,他们这一个车间一共生产了二百多张薄。一天能打一张多薄的盲人张大爷激动地对我说:在旧社会里我什么也不能干,忍饿受冻,白白活了大半辈子,越活越没味,几次想跳河死了算。可是,参加了生产以后,不愁吃穿,越活越想活下去。这种声音,这种心情是共同的,在鞋底厂,七个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娘组成一个拴破布生产小组,他们坐在干净的席子上,紧张地、但却愉快地拴着烂布头。小组长王高氏逗趣地说:旧社会有句话:“牛老能卖钱,人老送下田,”可今天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不仅没有下田,还成了老工人啦!坐在他旁边的五十四岁的王王氏和六十多岁的朱梦氏嘴吧里似唱似念地哼着最近学来的“东方红”的歌子。我的眼光掠过了他们的面孔,在她们每一个充满皱纹的脸上,都闪烁着青春的余辉。
被扔了的“垃圾”
成了“无价之宝”
大家知道,搞生产一要人,二要钱,有了人,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徐州市民政局孟劲轩局长说得那样坚定,那样乐观:“我们的办法是依靠群众,利用废料,白手起家,由小到大,以大带小,向前发展,因此,通常被人们看成是‘垃圾’的废物,到我们这里便成了“无价之宝”,现在约有三十多种废物可以造成好几百种
‘宝’”。废料变“宝”,是个奇迹,它吸引了我,我就参观了许多“废料”,也参观了“宝”。在羽毛厂,厂长带我进入一个车间,只见各式各样的羽毛,白的洁白,黑的乌黑,花的五彩缤纷,圈起来有如花团锦簇,散开来活似天女散花。厂长告诉我:这里共分成二百多种羽毛,行销十五个国家,他们拿去加工后,做成妇女身上的漂亮的装饰品。在另一个车间,我看到了“羽毛”的原料,原来就是又脏又乱被人们扔掉的鸡毛;在鼓楼区电南居民委员会五金熔炼小组,七十四岁的老大爷任玉云从破麻袋里,抓了一把东西,当他一不小心,从手指缝里掉了一点到地上的时候,连忙用手指轻轻地捡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一堆灰溜溜的泥屑,情不自禁地问:“这里面难道有铜?有铁?”可是,他却用手指指刚刚出炉的黄澄澄的马蹄铜说:“这些铜块就是从这东西里面炼出来的”。这就难怪他把这些东西视如“掌上明珠”了。
救济户不要救济了
口口声声感谢毛主席
在1955年,徐州还有贫民和救济户二万八千多人,可是到今年4月份,就不要国家发放一个救济款了。救济户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地方救济户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原来只有二、三元,现在达到了八、九元。参观、访问的人们,一走到过去的“贫民区”,就会给人们包围起来,热情地、争先恐后地诉说生活上升的情况。有的说,他解放前连双筷子都买不起,现在有了热水瓶,还有了闹钟。有的说,过去求借无门,现在自己在银行里存了钱。还有的说,过去半年糠菜半年粮,现在吃上了白面馒头。我们在访问云龙区救济户王大娘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说:王大娘母子俩,过去是个常年救济户,住的是高粱秆搭成的棚子,冬天一下雪,床上,地下,一片洁白。现在,娘儿俩全参加了生产组,一个月挣二十来元,有吃有穿,重新翻盖了房子,买了十八元公债,银行里还有十多元存款。每次有人去参观、访问的时候,就要人给她捎个信,“谢谢大恩人毛主席。”王大娘的这句淳朴、热情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正在摆脱贫困的徐州市贫民的心。
补充了地方工业的不足
改变着徐州的经济面貌
徐州市的社会福利生产,还在改变整个徐州市的经济面貌,1957年,这一方面的生产总值达到三百四十多万元,占徐州市手工业生产总值的7.46%,大大弥补了地方工业的不足。极大多数产品,不仅供应徐州人民需要,还远销中外各地,麻刀厂生产的供建筑用的麻刀,就畅销河北、兰州、内蒙古等地。显然,徐州市的社会福利生产已经成为这个市的地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共徐州市委第一书记陶有亮告诉我:这项生产现在已经纳入徐州市整个工业生产计划里面了。
推动了一切工作
密切了干群关系
社会福利生产不仅改变了徐州市的经济面貌,还在改变徐州市的政治面貌、精神面貌。铁货居民委员会的主任曾对我讲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们在今年认购公债时,街道办事处分配任务是二百元,干部感到信心不足,结果在三个小时内认购了一千零十元。也是这个居民委员会,在积极分子带动下,成了全市第一个“四无”街道。这个居民委员会的情况是整个徐州市的缩影,在许许多多居民委员会里,你都可以找到这样动人心弦的事例。
社会福利生产还在改变着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有些过去看到干部不理不睬的贫民和救济户,主动跑到干部家里检讨过去不对;有些妇女干部终日在外奔跑,无暇处理家务,救济户就在生产余暇,帮助照料,干部夜半回来,激动地说:现在真正体会到忠心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光荣和愉快。
徐州市的社会福利生产给徐州市民政工作开辟了一条道路,现在,他们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争取1960年使所有贫民摘掉贫民帽子,变成没有贫民的城市。(附图片)
看:社会福利生产给徐州铁货居民委员会九十户贫民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
从前向政府要钱
现在向银行存钱 吴耘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