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少奇同志在郫县拖拉机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03
第2版()
专栏:

少奇同志在郫县拖拉机站
川西平原上的第一个千斤县——郫县,已经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在这个麦黄稻绿的沃野上,农民们第一次驾驶着农业社新买的拖拉机,翻耕着黑油油的土地。适应机耕要求而展开的灌溉渠道、机耕道路和居民点的规划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郫县拖拉机站新办的技术学校已经开学了,有一百多个青年社员在这里半工半读。
刘少奇同志不久前在郫县拖拉机站所作的指示,现在已经成为推动全县人民为三年实现机械化而努力的巨大力量。
那是3月的一天下午。郫县拖拉机站的职工,大部分都在田间劳动。少奇同志来到了这里。听见这个消息,拖拉机站站长赵京一和副站长尹准连忙赶回来。这时,少奇同志下车不久。他没有休息,就亲切地向他们询问起站内的机器、土地等情况,随后,走到了机具库。
这是两排高大的瓦房。白色、红色的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成排地停放着。少奇同志仔细地观看每一样机具,听着赵京一的介绍。他询问每台机器的耕作能力。在一台有着高大的橡胶轮胎的“热·托35型”拖拉机前面,少奇同志停下了。他问赵京一:“能耕水田吗?”
赵京一回答说:“这种拖拉机能够运输,也能耕水田。”
听见这个回答,少奇同志特别仔细地围着拖拉机看了一周,问道:“就这样耕作行吗?”
赵京一回答说:“要把胶轮拆下来,换上铁轮就行了。”
改装铁轮的试验是拖拉机站自己进行的。对这件有意义的工作,少奇同志感到很大的兴趣。赵京一就引着他到另一座机具库去。途中,当他看到两个青年工人正在修理汽车上的齿轮时,便停了下来。少奇同志走到他们的身边,关切地看着他们的工作。
少奇同志转过身问赵京一:“他们是那里来的?”赵京一说,他们原来是农业社社员,拖拉机站举办过训练班,培养农民拖拉机手,后来,有些学员就留了下来。看到这两个几年前还对科学知道得很少的农村青年这样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少奇同志显得很高兴。这时,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为农业社培养大批技术人材,的确是拖拉机站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少奇同志边走边问着站内的编制、财务收支等情况。他的每句话都是那么谦虚、和蔼,大家感到好像和自己的父兄相处一样亲切。在存放铁轮的第五机具库里,少奇同志弯下腰,用手摸着那带齿的铁轮,一边问道:“这个铁轮很重吧?”赵京一回答说:“铁轮很宽,所以在水田里陷得不深,耕起来,要比其他轮胎好得多。”
少奇同志满意地说:“很好。”
少奇同志对水田机耕问题这样关心,使拖拉机站的人们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为什么不能想办法使铁轮更轻些,操作起来更灵活一些呢?在四川,水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多。他们深深感到自己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的责任重大。
少奇同志走到拖拉机站的耕作区。不论在麦田边、油菜地里或者站上新修的小型水电站中,他都关心地提出各种问题。他向大家指出栽种甘薯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也谈到,如果单季稻能收一千多斤的话,还应该注意单季稻……
时间很快过去了。少奇同志几乎看过了拖拉机站的每一处地方,他的精力很旺盛。他站在办公楼旁的晒场上,就他在这个站里看到的情况,继续对大家提出许多重要的问题。春天的阳光温暖地照射在人们身上,少奇同志不时取下帽子,用手理理花白的头发。人们围在他身边,静静地听着他的谈话。
这个站是四川省第一个拖拉机站,在1954年开始建立的。现在有拖拉机十三个混合台,服务面积有一万多亩。少奇同志说:“你们应该摸些经验,到底哪些机器在这个地方适用。”他又说道:“这里使用的机器,效率还不高。”陪同前来的中共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告诉少奇同志说,机器使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这里水渠多、田块小。少奇同志说:“那在收费上,应该把田地分为几等。大田可以少收点,小田可以多收点。应该用价格来指导生产。”刘致台又提到另一个情况,他说,这里作物不连片,成熟期不一致,也是一个问题。
这时,少奇同志说道:“农业社大了,才好用机器,作物也好连片。”陪同来的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杨万选向他介绍说,四川省平均每个农业社只有六十六户,少奇同志说:“小了。”刘致台补充说,郫县的社平均有一百六十户。少奇同志认为还是小。他举出华北一些农业社的例子,那里一个社有好几百户。少奇同志说:“你们应该规划规划,机器才能发挥效率。要种小麦,一大片都种小麦,种油菜,一大片都种油菜。”他对刘致台说:“这样行不行,你们可以组织农业社讨论讨论。”
谈到这里,少奇同志对拖拉机站的办站形式作了指示,他说:“我们应该让农业社自己买拖拉机。你们要试验一下,看哪种拖拉机适用。”少奇同志的指示,使大家豁然开朗,他们感到,在怎样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方面,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少奇同志随即问站在他身边,工作服上沾满油垢的副站长尹准说:“你是搞机器的,是机械师吗?你们要作些研究。看起来适合这个地方使用的拖拉机,不一定适合丘陵和山区使用。”于是,少奇同志一面用双手比拟着拖拉机的形式,一面详细地描绘出他设想的新型拖拉机应有的特点。他说:“我们应该制造一种小一点的,它工作一天的消耗,只相当于一条牛耕作一天的成本,在路上能运输,能拉几百斤东西,后面也可以挂个犁,能深耕。如果装上一个轮子,像独轮车一样,可以走小路就更好。开机器的人,不一定要坐在上面;机体不要太重,一个人也可以把它扛得走。
少奇同志的话给大家勾出了一幅清晰的机械化前景,一些过去认为难以实现的事,看来也并不是空想。人们立即兴奋地议论起来。这时,少奇同志又解释似地说:在我国内地,像这里这样的平原有多少呢?山区多,平原少,就需要小一些的机器。
少奇同志将要离开拖拉机站了。他一次再次地和站上的同志们握手,要他们回去工作。赵京一、尹准等却站在路旁,目送着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离开了。他指示的精神,迅速传到全县每个角落。农民们在三年内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更加坚定,干劲十足。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些准备工作,在全县广泛地展开了。拖拉机站也制订了包括土地整理、改革办站形式、人员培养、水田作业等内容的新的工作规划。他们修改了机耕的收费标准。站内将近半数的拖拉机也已出售给农业社。
本报记者 于竞祁 周祖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