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无处不见诗,无人不歌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05
第8版()
专栏:

无处不见诗,无人不歌唱
中共湖北红安县委宣传部长 童杰
走进红安县,遍地是歌声。从祖父到孙子、从祖母到少妇少女,从县委第一书记到所有干部,大家都在唱。对唱、独唱、合唱样样有。山歌、快板、顺口溜,相声、大鼓、莲花落……说说唱唱,真是热闹。
大家唱的是社会主义远景和人间幸福,唱的是生产跃进和技术革命,唱的是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真是心情舒畅,斗志昂扬。
数不尽的诗篇,写在墙上、田岸上、塘埂上、肥堆上、石头上、山坡上……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红安县的大地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光荣的红安县已经是:无处不见诗,无人不歌唱的歌唱县了。
这诗的洪流,是随着生产大跃进出现的。今年春天,大跃进的声势,席卷了红安,男女老少都参加了向大自然斗争的行列,大家不分白天黑夜,战斗在高山、洼地、沼泽、平原,声势浩大,激动了所有的人们。大家都要唱。
我们县委会早在去年冬天就作出决定:所有农村干部必须学会运用一种文艺宣传形式。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同志带头学会“莲花落”;副县长萧林山学会了快板;县委办公室主任蔡正中学会了相声;我学会了湖北大鼓。我们和群众一道生产或检查生产时看到新景象新问题随时编、随时唱,鼓舞了大家的情绪,又指导了工作。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同志在新建乡检查生产时,看到“上徐家”十来个妇女忙着积肥,马上编词说唱:
不要吵,不要闹,
听我说个莲花落,
新建乡,春光社,
生产搞得挺热闹,
无论男和女,不管老和少,
生产都是呱呱叫。
积肥队妇女真不错,
半天积肥一大垛,
全村妇女都来了,
双千斤一定有着落。……
说唱后,这十来个妇女干的更积极,一贯不参加生产的十九个妇女也参加生产了。有一次我在曾家乡跃进社编唱的一段也很起作用。我是这样唱的:
跃进社妇女真正行,
生起产来赛男人;
别的妇女暂不讲;
单讲一讲叶少清。
提起这人大家都知道,
劲头赛过穆桂英;
三个月做了工分九百整,
刮风下雨也不停。
勤俭持家好典范,
省吃俭用度光阴;
她的好事迹言不尽,
再说一个懒女人;
不提这人还罢了,
提起来全塆老少怒气生,
白天在床上睁眼睡,
到半夜起来炒饭大口吞;
叫她生产她不去,
还说是:“皇帝的老子叫我也不行。”
奉劝一声懒女人,
快点改掉坏毛病;
下次如果不改正,
说书人就要点你的名。
这个社的妇女,听了这段鼓书后都下地生产了。
广大群众的智慧丰富无边。大跃进以来,群众创作的诗歌有一万多首。这些诗歌感情洋溢,成了鼓动工作、激发人民的伟大力量。我随便背几首群众的创作,这都是他们见景生情脱口而出的唱词。花果社社员陈正国、王叶山、周明友在田头休息时,合编合唱一首歌:
优胜红旗满天飘,
到处生产是高潮;
婆媳双双把畈下,
新婚大姐把粪挑。
八旬老人不下阵,
儿童积肥搞卫生;
人人都为大跃进,
个个都要逞英雄。
我们县学习技术的浪潮传开了以后,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了学习农业技术的斗争行列。出现了夫妻同办试验田,老俩口辩论技术革命三天三夜的佳话。遇到不好好学习技术的人,也运用诗歌进行批评。像杏花乡煦光社有九个青年拒绝上技术夜校,每天晚上三三两两玩朴克、下象棋、串门子、说笑话。生产队长秦茂生就在群众大会上向他们这样提意见:
江水滚滚向东流,
光阴一去不回头,
青年不把技术学,
转眼不觉到白头。
他的宏亮有力的歌声,感染了到会的人们。不仅这九个青年上了技术夜校,连七十三岁的老人秦基生也上了技术夜校。
随着生产高潮的到来,全县迅速掀起了文化学习高潮。在一年实现文化县口号的鼓舞下,不分男、女、老、少,无论刮风下雨,民校里总是座无虚席。边生产、边学习,你教我、我教你,真个是识字课本口袋装,到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不寻常的文化生活,怎不产生许多优秀的诗篇呢?
我们就是这样:书记带头,全党动手,自编自唱,人人开口。形成了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的热潮。促进了生产大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大跃进。现在我们的红安真是:家家户户喜盈盈,人人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