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敢想敢干的朱德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0
第3版()
专栏:光荣的劳动光荣的人

敢想敢干的朱德能
浙江省劳动模范、宁波动力机厂检验员朱德能,是一个勇于革新、敢与落后思想作斗争的工人。
今年2月间,朱德能以革命精神提出大胆倡议:两个月内,动力机主要零件的产质量要赶上同行业先进的上海柴油机厂。这个倡议把该厂领导原来拟定的二年赶上“上柴”的规划远远地抛在后面。
他提这个倡议是有充分根据的,事先作过多次对比研究。他感到厂里所以提出二年赶上上海柴油机厂,原因在于缺乏调查研究,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所以口号提了,如何赶法,切实可靠的措施却没有。他想,这样即使二年也难赶上。他唯恐自己这样考虑主观,又和平时热心革新技术的贺全德、陈俊禅等老师傅商量。他们也觉得朱德能讲得很有道理,一致支持。于是朱德能的信心更大了,写了一份详详细细的倡议书,送到中共宁波市委机关报。倡议书在报上以首版头条的地位登出来后,厂里党委领导连夜召开党委扩大会,决定抛弃二年赶上上海柴油机厂的保守规划,立即采取措施,组织一批生产工人到上海柴油机厂去学习。广大工人群众也非常赞同朱德能的倡议,普遍表示只要领导肯下决心,他们有信心两个月内赶上上海柴油机厂。
于是全厂范围内很快地掀起了以学习先进经验、改进工艺、改进工具、改进设计为中心的技术革新高潮。到上海、无锡去学习的工人,一共带回来七十三条先进经验,至今已试验、推广六十多条。职工群众在3月份内,共提了一百三十五件合理化建议,出现了几十条新的先进经验,不少工人放弃了休息天,在车间里大改工具。新纪录、新创造层出不穷。经过一个月零二十五天的奋战,五个主件的加工工时已在4月27日那天全部赶上了上海柴油机厂。朱德能的大胆建议实现了。
朱德能原是这个厂金工车间的车工,1954年曾经因为创造了车床防护罩而被誉为“罩壳模范”。1956年朱德能从金工车间调到检验科。按常规,检验员就是按照图纸检验,不符图纸的都报废。朱德能觉得这不完全对,如果是图纸有错,也将错就错的检验吗?一次,他检验一批联轴节垫圈,照图纸,这批东西要报废,但是看看没啥毛病,他拿到装配车间一试,完全可用,征求老师傅意见也说是正品。因此朱德能不同意报废。但是检验科长说:根据图纸检验是你的责任,图纸有错误,是设计部门责任。朱德能回答得好:“不管哪个部门的责任,损失总是国家的。”以后,事情查清楚了,果然是图纸不符实际,但是由于朱德能工作负责,好货作废的现象事先纠正了。
宁波动力机厂里精密螺丝大量返工的现象已经存在整整四、五年了,每年至少有十万只螺丝返工,朱德能看到这种现象感到十分痛心,要求改进的意见提了也有一、二年了,但是厂里总是认为设备条件、技术条件有限制,一时改不过来。去年10月厂里开展整风运动,朱德能暗想,螺丝问题一定要乘这“风”解决掉,于是他鼓起勇气再提意见,建议到上海柴油机厂去学习。他的科长一听就摇头,说:“这问题既然四、五年解决不了,现在急也没用。”科长不同意他的意见。下班后,朱德能闷闷不乐地回家。他的爱人对他说:“你真傻,科长不通,不会和党委书记说吗?”
第二天,他去找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杨在浩也正为螺丝浪费大伤脑筋,听他讲得有道理便积极支持他去。一到上海柴油机厂,朱德能看到人家的精密螺丝只只好,道理并不复杂,主要是有一个合理的误差数字。于是这一项制度就给学来了。果然没几天,便立即见效,因为有合理误差,工人偏大偏小的思想没有了,工作放手了,大量返工现象也消灭了。 (据浙江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